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誰來給鄧錦傑一個説法?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7日 1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手機東北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3日下午5時,一家三口在長沙婁底孫水公園一條河裏游泳溺水,路過的小夥鄧錦傑聞訊下水救人。事後一家三口獲救,鄧錦傑不幸身亡。岸邊圍觀的部分市民稱,一家三口獲救上岸後馬上離開。鄧錦傑的姐姐在岸邊找到了鄧錦傑的衣服,失聲痛哭。(7月4日華聲在線報道)

  事情發展到如今這個局面,似乎已無任何可挽留的餘地,人們普遍爭論的焦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當再次面對同樣的事情時,作為岸邊的親歷者究竟是否應該去施救而不考慮後果?二是此次事件中獲救的一家三口,是否應該向為救他們而犧牲的鄧錦傑表示出最起碼的敬意,而不是面對路人的指責,推開人群就走?

  無獨有偶,昨天的《華商報》也報道了一個類似的事件,説的是7月2日晚10時,在西安市自強東路東頭的大明宮遺址公園的廣場上,一男子為了制止性騷擾而被行兇者刺成重傷,而後被救的兩個女孩便不知所蹤。把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看,便不難發現其中的相同點,那便是獲救者都是在獲救後便不知所蹤。儘管獲救者有“留在原地”或“不知所蹤”的權利,但不得不説,施救者同樣有“救”與“不救”的權利,尤其是當見義勇為者為了救人而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獲救者則更應表示出應有的敬意,而不只是留下讓人寒心的舉動。

  至於鄧錦傑,我們只有向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願他一路走好。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做到兩全其美,要不就是施救者見義勇為,獲救者忘恩負義的組合;要不就是目擊者見死不救,遇難者怨天尤人的組合。這不由地讓筆者想起了去年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事件過後,我們曾強烈聲討,要拒絕冷漠、要喚醒真愛、要堅守良知、甚至要明德尚行,這在當時看來,誰不這樣,那就是“大逆不道”,那就是要遭受輿論的譴責,甚至是謾罵。可如今,當我們再次面對“鄧錦傑事件”時,冷靜過後,卻莫名感到一種可悲,我們當然要鼓勵見義勇為,但見義勇為背後的榮與辱卻只有施救者一人可“解其中味”。

  不過説來説去,見義勇為不應受法律約束,更不應為利益所動,它是你我良心的一種召喚。然而如今當見義勇為變得“有代價”,當見死不救變得“有謾罵”,不免顯得有些荒唐和無奈。這倒提出一個問題,見義勇為方也就是目擊者或者施救者面對緊急情況時究竟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古語有言在先,“遇見不平,拔刀相助”,這顯然是一種俠義情懷,值得我們“效倣”,更值得我們借鑒。但當道德不足以約束獲救者的良心,其實我們亦可通過完善法律條款的途徑尋求解決方案,一味地抨擊獲救者的忘恩負義,似乎一時半會兒也難以奏效。這是個關乎人的良心的問題,要想解決恐怕還要從長計議。

  宋建鋒

熱詞:

  • 華商報
  • 榮與辱
  • 真愛
  • 大明宮遺址
  • 孫水
  • 婁底
  • 成重傷
  • 行兇
  • 目擊者
  • 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