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張瑞猛:和諾貝爾獎大師莫滕森聊中國經濟與文化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14: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中心-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戴爾 莫滕森教授,生於1939年。現任職于美國西北大學,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勞動經濟學。因為對“存在搜尋摩擦的市場”的分析在勞動經濟學領域的奠基性貢獻,于2010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2年6月底,莫滕森受邀來中國參加在美中國經濟學會開封年會。由於曾任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執行長的張瑞猛博士之女兒剛在莫滕森指導下完成西北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張瑞猛在上海接待了莫滕森一行。從其朋友的古董收藏餐廳,到華燈初上的外灘酒吧,73歲高齡的莫滕森一直興致盎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表現出了極大熱情。

  在張瑞猛和莫滕森的攀談中,作為失業理論方面的專家,莫滕森顯然對“中國經濟發展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非常感興趣。他認為,中國過去十多年經歷了人口紅利的高速發展階段,幾億的農村富餘勞動力、每年近千萬的畢業生進入市場,再加上高儲蓄率導致的資本金充足,産出的産品超出了國內需求,也因此累積了高額外匯儲備。此時一旦國際市場需求未有效提高,物美價廉的中國産品就會極大衝擊發達國家的工廠開工率和就業率。當然,勞動力不會永遠過剩,下一個十年,隨著中國消費增長和人口紅利消失,發達國家的就業壓力也可能隨之緩解。張瑞猛告訴莫滕森,1982年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國際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博士學位,但在國內的二十年間,才真正親身體會了發展經濟學的實踐之學。

  晚餐時間在張瑞猛朋友的餐廳裏度過。餐廳陳列了豐富的古董、字畫、玉石、瓷器……莫滕森流連忘返了兩個小時,並對一個雕刻有紅樓夢眾多人物的象牙微雕驚嘆不已。看到此景,張瑞猛的朋友送給莫滕森一個關公挂玉。張瑞猛説:“關公是1800年前的中國聖人,代表著‘義’──道義、勇敢、公正,會像上帝一樣地保護你。”莫滕森隨即把玉戴到了脖子上。當介紹到中國的太師椅只有尊貴的人才可以坐時,莫滕森又童心大發,饒有興致地坐了上去和大家合影,並追問“我像不像他們”。

莫滕森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右二莫滕森、右一張瑞猛)

  一頓中西合璧的晚餐過後,張瑞猛陪伴莫滕森一行興致勃勃地去了外灘的一個酒吧。從露臺望去,浦江兩岸高樓林立,燈火輝煌,和晚餐前欣賞到的一幅文革前外灘遠眺陸家嘴的名畫形成鮮明對比,當時陸家嘴還是煙火裊裊的漁村。莫滕森飲著啤酒,連連感慨從一個小小漁村變成繁華都市的中國式奇跡。他對張瑞猛説:“我對中國的歷史、朝代都有些認知。我的女婿懂中文,常來中國做生意,孫子也在學習中文,他們以後可能來上海住。我也很喜歡來中國,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和交融。”

熱詞:

  • 莫滕森
  • 張瑞猛
  • 人口紅利
  • 失業理論
  • 經濟學會
  • 諾貝爾獎
  • 大師
  • 中國産品
  • 中國的歷史
  • 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