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勵志故事“脫困”,傳遞多維信息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08: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中心-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廈門理工學院“勵志十佳”評選活動至今已舉辦三屆:第一屆,10名“勵志十佳”全以家境貧困為背景講述勵志故事;第二屆,10名選手中,已有一名選手不再因貧困背景而獲得“勵志十佳”榮譽稱號;而在今年的評選活動中,全部選手已經“脫困”──都不再以貧困為背景,更多的是談起自己高考的艱辛歲月和所追求的大學生活。(7月2日《中國青年報》)

  “勵志十佳”全部選手已經“脫困”,表明家庭殷實的學子同樣可以在勵志方面走得更遠,甚至將貧困學子“拋在腦後”。不過,這又讓人不禁想起這樣兩個現象,一是前段時間社會上關於“寒門難出貴子”的熱議;二是近年來清華北大招錄學生中農村學生比例不斷下滑,“北大農村學生所佔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代之的是幹部富裕家庭子女比例的上升。

  曾幾何時,“寒門出貴子”幾成社會共識,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少家庭花錢給孩子買苦吃。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了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舉行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這次夏令營的最大看點在於那篇《中日本小學生夏令營中的較量》的報告──該文尖銳指出中日學生在自理獨立方面的巨大落差。今天,固然我們並不能肯定孩子自理獨立能力就不存在問題,但許多家庭遠較過去更重視孩子的鍛鍊培養,而且這種鍛鍊培養與家庭背景往往有著極其緊密的關係。

  同等條件下,來自貧富不同家庭孩子的起步並不均等,因為教育資源的配置本來就存在極其突出的差異化。2006年9月1日起實施的《義務教育法》明確義務教育階段取消重點學校重點班,可時至今日,各地打著“實驗”、“中心”、“示範”等旗號,換湯不換藥的重點學校依然屢見不鮮,扛著“實驗”、“提高”、“創新”等名頭的重點班亦是司空見慣。有稀缺的“重點”就難免“灰色交易”,而“灰色交易”往往又離不開權貴背景,這何嘗不是教育資源的分層?

  另一方面,“拼爹”現象的甚囂塵上,意味著貧困家庭學子在社會上要想獲得成功,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更主要的是,由於長期“欠賬”,貧困家庭學子對社會的了解、認知與適應,遠非短時間努力便可輕鬆企及,許多社會體驗更似一張白紙。如許多農村學子直到走進大學,才真正擁有自己的電腦。

  過去我們講“寒門出貴子”,既因不少貧困學子無論學習還是走上社會均極其努力,也因一些紈绔子弟倚仗家庭背景無所作為。但這並不表明富貴子弟就一定會玩世不恭,反倒是,當這些佔據豐厚教育乃至其它他社會資源的孩子逐漸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時,他們的勵志很可能更為輕鬆容易。

  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更遠還不難發現,無論是那些學業有成的知名學者,還是像比爾 蓋茨這樣的世界首富,他們的勵志故事中鮮見貧富身份標簽。只要勤奮努力,不論家境情況,他們均可能成為為人效倣的勵志樣板。

  廈門理工學院“勵志十佳”的整體“脫困”,或許折射出貧困學子勵志的某種困境,當然,這種困境的形成未必一定表現在高校。筆者倒是覺得,要想撕掉勵志的貧富身份標簽,不只是簡單地端正勵志認知,還需努力填平社會資源差別化配置形成的諸多“溝壑”,極力營造有助於激勵學子奮發有為的良好環境。(禾刀)

熱詞:

  • 廈門理工學院
  • 學子
  • 勵志十佳
  • 故事
  • 實驗
  • 脫困
  • 選手
  • 寒門出貴子
  • 中心
  • 溝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