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探訪“中國馬丘比丘”:感受土司制度的歷史脈絡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30日 12: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湘西6月30日電 題:探訪“中國馬丘比丘”:感受土司制度的歷史脈絡

  中新社記者 鄧霞

  探尋中國古代土司制度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及被盛讚為“中國馬丘比丘(南美最大的印加帝國遺址)”的湖南湘西永順老司城遺址。這個歷經9朝、世襲27代的溪州彭氏土司司治之地,不僅為已消逝的土司文化傳統提供了獨特的見證,更是中國古代王朝處理中央與地方政權關係的一面鏡子。

  中新社記者近日跟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專家來到湘西,探尋這座古老城池埋藏的“秘密”。

  建於崇山峻嶺中的老司城位於永順縣城以東19.5公里的靈溪河畔,其核心區面積為25萬平方米,約為北京故宮佔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是目前中國國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市遺址。城內原有金鑾殿和太極宮,裝飾金碧輝煌,有“江南紫禁城”之稱。

  漫步在老司城內的鵝卵石官道上,曾經輝煌壯觀的土司“皇城”如今只是一個考古現場,尼龍繩製成的警戒線將其分片團團圍住,已開掘出的城池遺跡被白色的塑料薄膜掩蓋著,唯有廢棄的斑駁城墻裸露在外,遠處幾名考古人員拿著工具在山上敲敲打打。

  老司城往昔“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的盛況,今人已無從想象,但從隨行考古專家的介紹和滿目所見的斷壁殘垣中仍可窺見一斑。

  永順老司城考古發掘領隊柴煥波告訴記者,經過數年不懈的挖掘,這座土司王城正逐漸露出真面目,現已分辨出宮殿區、衙署區、居住區、墓葬區、宗教祭祀區等功能區域,以及學校、練兵場、兵器庫等,附近山頭還佈置有哨卡和烽火臺。地表上除城墻和建築廢墟外,還保留有祖師殿、擺手堂、彭氏祠、德政碑、子孫永享牌樓等歷史遺跡。過去十幾年間,考古人員還在城內採集到數千件文物,包括石質建築構件、磚瓦、釉陶器、瓷器、鐵器、骨角類器等。

  “今年還在墓葬區首次發現了石像。”柴煥波説,通過對墓誌銘等文字依據的研究,能確認出十余座墓葬的主人,其中就有土司王彭世麒、彭宗舜、彭翼南的墓葬。

  據了解,土司是受中央王朝任命的軍政合一的地方官,實行世襲制。有關史料記載,彭氏土司司治始於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溪州之戰後,溪州刺史彭士愁與楚王馬希范達成和平協議,並立盟約于銅柱;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接受朝廷“改土歸流”(改土司制為流官制)政策,土司政權和平移交,形成了長達800餘年的區域自治制度。

  作為土司制度的物化載體,老司城遺址填補了中國土司制度考古學的空白,目前正在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明認為,老司城“申遺”具有三大優勢:從中國大歷史來講,它是構建中國政治制度史不可或缺的實物材料,是處理中央與地方政權關係的一面鏡子;從民族大融合來講,是溝通漢族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絡的紐帶和橋梁;從文化遺産資源價值來講,是人文與自然、物質與非物質、過去與現在、遺産保護與民生發展密切結合的典範。

熱詞:

  • 土司制度
  • 太極宮
  • 歷史脈絡
  • 歷史遺跡
  • 中國大歷史
  • 墓葬
  • 祖師殿
  • 溪州
  • 改土歸流
  • 中國馬丘比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