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南充市政協下派“村官”羅錦:為民所呼 幫民共富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12: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雞鴨成群,核桃林成片,農民新居錯落有致……這是四川省南充市天星橋村最常見的情景。而在幾年前,這個村卻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讓這個村子發生變化的,是這裡的一位特殊"農民"--四川省南充市政協下派天星橋村黨支部副書記羅錦。

  探索:民有所呼,我必有應

  2011年7月,正值省委組織部開展年輕幹部"雙千工程"和南充市"挂、包、幫"活動的關鍵時刻,羅錦成為該市第二批"雙千工程"和"挂、包、幫"活動的人選,踏上了充滿挑戰的貧瘠而又嚮往的土地--西充縣蓮池鄉天星橋村。

  天星橋村是當地有名的上訪村,幹群矛盾十分突出。為了把黨員群眾的心"拴"在一起,營造好"眾人划槳開大船"的濃厚氛圍,羅錦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走訪了8個社、280余戶農戶、16戶"五保"戶、40戶貧困戶、20位殘疾人。

  為了加強和群眾之間的聯絡,羅錦還特別製作了"民情聯絡卡",將聯絡電話等個人信息贈送給農民朋友。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加強了與村民的溝通,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去年冬天的一個晚上,5社村民趙大媽突然打電話給他,説孫子突發高燒、昏迷不醒。得知情況後,他迅速租了一輛摩托車,將醫生接到她家進行治療,直到孩子高燒退去他才離開,而此時已是淩晨3點。

  解困:民如有難,我坐針氈

  "天星橋啊真難行,泥稀路爛煩死人;天星橋啊幹又幹,十年九旱用水難。""出行難、用水難"一直是困擾天星橋村幾代人的難題,為了改變村子的面貌,羅錦不怕花費時間、多費週折。為把"致富路"建成高質量的出村通道,他會同村"兩委"班子和群眾代表,成立質量監督小組和資金使用監督小組,積極動員和組織群眾出工出力,在較短的工期內,投資200多萬元修建了一條連通蓮池場鎮與嘉陵區龍泉鎮,長約6公里的村道、社道水泥路。

  為了解決天星橋村的吃水難題,羅錦多次奔走于西充縣委、縣政府和縣水務等部門,尋求安飲工程和小微水利項目支持。在羅錦的積極協調下,縣水務局將該村列為本年度最後一批項目村,僅僅一個多月時間,投資20余萬元便完成了兩口塘堰、一處集中供水站的建設任務,有效解決了下游大片農田的灌溉和400余人的吃水困難。

  共富:民不脫貧,我不脫鉤

  天星橋村地處偏遠,群眾居住分散,增收渠道狹窄,産業發展一直非常脆弱。如何引導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也是羅錦幫扶工作的重心。根據群眾意願和本村實際,他響亮提出了"穩定發展水稻、規模發展家禽、大力發展生豬、引導發展核桃、適度發展藥材、積極發展勞務"的産業發展思路。目前,全村種植優質水稻350余畝,利用荒山荒坡種植核桃400余畝、藥材100余畝,培育種養殖大戶40余戶,年出欄生豬由幫扶前不足100頭髮展到500余頭、家禽由不足1000隻發展到5000余只,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加500余元。

  一路坎坷一路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通過羅錦的艱辛付出,村裏的基礎設施得到完善,産業基礎得到夯實,增收門路得到拓寬,如今,不少農戶建起了漂亮洋房,60余戶在場鎮和縣城買了新房。村裏去年先後獲得全縣農産品特色村、信訪群眾工作先進集體,綜合目標考核位居全鄉第一名,真正實現了從"老上訪村"到"零上訪村"、"問題村"到"和諧新村"的根本轉變。(畢明)

熱詞:

  • 羅錦
  • 村官
  • 共富
  • 會同村
  • 政協
  • 下派
  • 橋村
  • 為民
  • 增收
  • 生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