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舌尖上的端午”變成“民粹的回歸”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11: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文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端午節,這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大節,如今好像只剩下“大家吃粽子”,每到這個時候朋友之間的互相問候都好像變成了“你吃粽子了嗎?什麼味道的?”,這樣的行為倒激起了商家借著端午炒作粽子消費的熱情,“奢華棕”“天價粽”紛紛亮相。與原本的豐富多彩的端午習俗漸行漸遠,也與設置這個假日的初衷遠遠相悖。

  端午節,本是對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屈原雖“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卻對國家無限忠誠,寧可投河自盡,也不願離開國家。這種愛國精神,值得萬世景仰。我們現在重視端午節,在端午節紀念屈原,也是愛國情懷的一種體現。可見,端午節不能被簡化成吃幾隻粽子的簡單過程,它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意義仍需要挖掘。

  端午節,有諸多豐富的傳統民俗可以傳承。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其別稱之多,間接説明了端午節習俗起源的多樣性。在原汁原味的端午節裏,人們或“以蘭湯沐浴”,或“競採雜藥,以治百病”,或插菖蒲懸艾草、飲雄黃藥酒,拴五色絲線、挂香袋香包,以防病治病及祛邪。這些習俗被後人稱為“公共衛生領域的原始防疫”。至於其他圍繞端午節演繹出來的民俗,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端午節的文化味應當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正如復旦大學一位民俗專家所言:“觀民俗可以知民風,觀民風可以知民性,觀民性可以知國性”,節日風俗不是一般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反映了一個民族、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的社會關懷與人文品位。要讓傳統節日在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中佔有不容低估的位置,就必須走出重經濟輕文化、重利潤輕價值、重吃喝娛樂輕人文關懷的怪圈。

  端午節,更應該“靈魂裏的端午”。當經典歸位,民粹回歸,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産得到很好地保護與繼承,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曆史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輝。(雍安麗)

  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內容,稿件來源為:中國文明網。新華網不對本稿件內容真實性負責。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請及時與我們聯絡,並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

  (來源:中國文明網)

熱詞:

  • 民粹
  • 觀民俗
  • 端午節
  • 吃粽子
  • 屈原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觀民風
  • 艾草
  • 知國
  • 愛國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