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從古琴形制體會文化精神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津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7月12日,天津大劇院音樂廳將迎來一場《琴匯中國古琴大師雅集》的演出。屆時,當今古琴最具代表性的八位名家李祥霆、丁承運、龔一、李鳳雲、楊青、趙家珍、曾成偉、戴曉蓮,他們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人,各演奏流派的掌門人,將集體亮相,為津門觀眾帶來一場彰顯中國古韻的音樂盛宴。

  古琴往往具有某種神秘的色彩,也許是因為它的歷史太悠久,也許是因為人們賦予了它許多玄妙的含義,總會使人産生敬畏之情。尤其是古琴的聲音,能發出凝重、曠遠的音效,有一種直達人心的力量。

  琴從一産生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自然的精神。對於琴的描述歷來有許多記載,《琴論》中有:“昔神農氏繼羲而王天下,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可見古人造琴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要通神明、法天地,賦予了它“立象以盡意”的特徵。

  從琴的形制上看,《琴操》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還有:琴尾寬四寸表示四季時節;十三個徽代表十二個月加一個閏月;岳山代表高山;底板的兩個音孔名為龍池、鳳沼;而琴身完全擬人化,劃分為:肩、腰、項、尾。在一張琴上有山有水、有日月四季、有人身情感,古人造琴是完全把思想和情感融入自然,行走于禮樂之間來描繪和創造了琴的。

  關於古琴的式樣,從它産生以來的漫長歲月裏,經歷了不斷的演變和豐富,歷代琴人都有突出的創作。據《五知齋》記載,流傳下來的古琴式樣有51種,這其中不乏經典式樣,一直流傳沿用到今天。現在我們歸納古代造琴,基本分為四類。一是聖人造琴,如:仲尼式、神農式、伏羲式等;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葉式等;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四是民間野斫。

  例如:“仲尼式”讓人馬上聯想到孔子,誰也説不清這種式樣是否是孔子設計的,但是這個式樣以“仲尼”命名的確很恰當,因為它是在所有琴裏最簡潔的一種,只在琴體的腰部和頭部有兩個凹進的線條,通體沒有任何其他的修飾,簡潔而流暢、含蓄而大方的造型最能體現儒家思想的中庸內斂的風格。再如:“蕉葉式”是清代文人造的一類琴,形狀顧名思義像一片芭蕉葉,曲折的線條像流動的音樂,優美的身姿表現著文人浪漫的情趣。應該説古琴每個式樣的産生都有時代的痕跡,蕉葉式琴體現了清代的裝潢講究、工藝精到,但多少有追求繁複修飾的文化風格。

  古琴的式樣歷代都有推陳出新,在古琴文化蓬勃發展的今天,一批有思想、有才華的斫琴師們,正在努力嘗試著創新的樂趣。我們時常會驚奇地發現一些新式樣的出現。

  (作者係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理事)

  作者:黃文懿

熱詞:

  • 丁承運
  • 形制
  • 文化風格
  • 仲尼式
  • 琴論
  • 文化精神
  • 仲尼
  • 式樣
  • 通神明
  • 琴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