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我市首家街道“文博館” 收藏380多件居民“老家當”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1日 15: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報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訊(通訊員 文燕 記者 王茸)南朝的棺床、明代的蟋蟀罐……昨天,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據介紹,這是全市首家街道級的文化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研究員羅宗真認為,在街道成立歷史文化博物館,對保護和傳承民間歷史文化十分有益。

  “這不是賁家的井嗎?是明代的啊?不説我都不知道”、“這是我家拆遷拆下來的瓦,有60年曆史了,比我年紀還大呢”……昨天下午,新開的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尤其是一些在居民家裏收集來的“老家當”,更是讓大家在了解其歷史文化價值同時,還感到特別親切。

  記者看到,民俗館裏陳列的都是轄區居民過去使用的一些生産生活老物件,有光緒年間的水車,200多年曆史的麒麟雕花床等。

  “姐在田裏插秧棵,抬頭看見娘家的哥……”特色文化館裏,西善民歌的曲譜和歌詞挂滿了墻壁。記者了解到,西善民歌有千百年的歷史,由於這些民歌多由本地農民口唱口授,如今正面臨失傳的危險。現年71歲的西善村謝家壩人謝發寶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將農民口中的民歌整理下來,並送到了街道。今年6月,西善民歌正式被列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博物館外的院子裏,還有一排墓誌銘碑廊,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塊南朝劉宋墓棺床。工作人員介紹,這塊棺床是去年在修建岱家山保障房時挖出來的,很有研究價值。排在棺床後面的,還有31塊在田間地頭挖出來的墓碑,其中一塊是嘉靖皇帝欽賜的誥命碑。

  西善橋街道副書記朱向東介紹,建國後,西善橋地區共發現162座古墓葬,也挖掘出許多文物,其中不少被南京博物院所珍藏。街道特意複製了一批博物院珍藏的文物,與一些真品文物共同放在歷史館裏,供居民了解西善橋地區的歷史。

  據了解,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從籌建到建成,用了六七年時間,街道居民都相當支持。朱向東指著一個明代的井欄説,“這是由賁家居民捐贈的。明代時,賁家由安徽遷到西善橋,搬來時就挖了這口井,所以這對他們家族來説很有意義,曾經有人願出高價想買下這口井欄,他們都拒絕了,現在卻無償捐贈給了博物館。”朱向東還告訴記者,如今逢年過節,賁家都會到井欄前燒香祭祖。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羅宗真也來到現場參觀,他曾參與過1961年位於西善橋的罐子山大墓考古工作,這是南京發現的第一個六朝陵墓。羅老説,西善橋由於位置的特殊性,歷史文化遺産較多,在街道成立一個歷史文化博物館,對保護和傳承民間歷史文化十分有益。

熱詞:

  • 西善橋
  • 文博館
  • 街道
  • 博物館
  • 我市
  • 民歌
  • 明代
  • 棺床
  • 井欄
  • 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