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八十七團發展節水灌溉 升級農業産業化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1日 1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天山網原創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天山網訊(通訊員趙學品報道)盛夏的農五師八十七團,熱情奔放,一望無際的制種玉米,在滴管的滋潤下,生長的綠油油,齊刷刷;瓜果在滴灌的灌溉下,挺著碩大的身軀,香飄大地。好一派揚溢著豐收的田園風光。

  這風光就是團場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帶來的。

  滴灌——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標誌性技術,自2007年八十七團在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鼓舞下,積極發展農業滴灌技術,給團場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促使團場農業産業化不斷升級。

  八十七團林水站站長陳雙根介紹,八十七團可耕地面積為5萬畝,目前使用滴灌面積已達到3.8萬畝,主要灌溉作物有制種玉米、油葵等,在沒有發展滴灌技術前,團場主要灌溉方式為淹灌。

  在發展節水灌溉技術過程中,八十七團結合團場耕地地形實際,利用自然坡度發展自壓滴灌技術,為團場農業生産帶來革命性改變。

  據了解,該團先後利用國家項目資金2000萬元,團場自籌資金1200萬元,發展自壓滴灌節水農業3.8萬畝,底改變農業灌溉大跑水,大漫灌的傳統方式,節水農業給該團的農業生産帶來了一場革命,不僅減少了水土流失,而且節約成本,增加了産量。

  八十七團三連職工杜廷奎説:“使用滴灌技術後,職工種地的勞動強度減輕,淹灌100畝地澆水時需5到7個人,不好澆的地要三天三夜。現在澆一次水閥門打開就回家了,幾個小時後到地裏只關閥門就行。

  八十七團生産科技術員郭建峰説,現在滴灌的水費也降低,淹灌一畝地需水量為650到700立方,水費要100還打不住,現在滴灌只需450立方水就夠了,水費為七八十元。在制種玉米産量方面,淹灌每畝也就産350公斤左右,滴灌産量普遍提高到了450到500公斤。”

  滴灌技術帶給職工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團場的發展也是錦上添花。節水農業的大面積推廣,助推了團場高效農業的蓬勃發展。今年,八十七團通過招商引資,與山東登海種業公司合作,在博州和五師建成了全疆最大的制種玉米基地,年種植制種玉米10萬畝。今年僅八十七團就種植制種玉米2.3萬畝。

  八十七團團長孫美珍説:“節水灌溉技術不僅改變了農業傳統的生産模式,而且為團場農業産業化帶來新的發展基礎。團場良好的生産條件,吸引了制種企業的落戶,今年我們的制種玉米從種到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制種玉米在地裏到加工車間,不落地就變成了商品。”

熱詞:

  • 節水農業
  • 農業産業化
  • 節水灌溉技術
  • 自壓滴灌
  • 豐收的田園
  • 農業灌溉
  • 發展農業
  • 農業發展
  • 灌溉方式
  • 團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