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點亮留守兒童的心 社會組織能有作為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1日 0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莞時間網-東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對當下尋找發展機遇的社會組織來説,這應是一個難得的契機,為所有類似小丹的孩子提供心理輔導,使其健康成長。

  據報道,因為擔心女兒未來,在虎門打拼的李先生在父親節這天,發帖求人抱養他8歲的女兒。新聞見報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引發了三地市民幫他找工作。出於親人及社會各界的勸説,李先生最終承諾自己養大女兒。

  這則新聞見報後,網民的觀點,基本上可分為兩種。一是斥責其父母可恨,孩子可憐;另一,則是表示社會壓力大,理解李先生現實困難,願意為其提供幫助。由於網民觀點的相左,在網上更是難保平和之態,但就目前而言,一切爭議暫時可以告一段落,畢竟李先生向社會表態,將自己養育女兒。

  但是,這個新聞永遠是未完的新聞,此後事情的發展將長達幾十年。雖有眾多網友為其提供工作,但是出於種種現實的考慮,都難以實現。在網民好意的關注下,要獨立面對問題的仍然是李先生父女。正如李先生所言,在吃住方面,他能滿足女兒,但情感方面就沒法滿足了。“我現在做著低等的工作,長時間無法陪伴她,使她學習成績下降了,沒有母親也讓她感覺很自卑。”

  聽之令人落淚,在父親艱難地滿足其基本生存需要後,小丹所面對的將是孤獨的童年,而最為核心的是,沒有母親,她很自卑。曾有人用一家三口的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論述一個家庭的穩定與幸福,當母親不復存在其位置上時,家庭的大廈自然是呼啦啦地傾斜下來,以至於李先生獨對80多歲的老父,年幼的女兒。

  之所以關注此則新聞,因為它反映了一個非常艱澀的社會現實問題。小丹留在農村老家的話,不外乎在空巢老人旁邊多了個留守兒童。老人與兒童的情感空缺卻是多少金錢也無法彌補的,更何況,以李先生的人生際遇與現實生存能力,更多的物質財富也難以創造,則小丹的成長很可能遭遇現實的生存困境與心理的亞健康。

  兒童是一家之希望,更是一國之未來。有鋻於此,全社會都應點燃希望的火把,把溫暖與關愛灑遍每一個被陽光忽略的角落。不論兒童是留守還是隨父南下,婦聯組織都應在此起一個積極的作用,因為它們的職責本就是要維護婦女兒童的權益。

  對當下尋找發展機遇的社會組織來説,這應是一個難得的契機,為所有類似小丹的孩子提供心理輔導,使其健康成長。這,自然是無以估量的貢獻,不僅穩定了社會細胞,亦在全社會播下了愛的種子。

  為了能積極有效協調此中的利益關係,為社會組織注入精力與熱情,政府部門應購買此項服務。此項工作的意義社會各界早已形成共識:留守兒童或候鳥兒童的心理健康,其作用近可以幸福一個家庭,遠可以和諧整個社會,更將為未來提供健康的、澎湃的動力。只有集全社會之努力,社會治理才能有新突破,和諧社會才有新預期。

熱詞:

  • 留守兒童
  • 社會組織
  • 社會現實
  • 心理輔導
  • 亞健康
  • 細胞
  • 心理健康
  • 空巢老人
  • 和諧社會
  • 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