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上海唯一絨繡廠僅存12人 洋涇首開絨繡保護“傳習所”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1日 06: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傳習所內的師傅正在認真製作絨繡

  東方網6月20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道,一幅《貴妃醉酒》用了上千種顏色;根據汶川地震中敬禮娃娃繡成的《美麗的謝禮》走線23.6萬針……最近,洋涇絨繡保護“傳習所”正式揭幕,浦東洋涇是目前上海唯一尚保存絨繡實體廠的地方,現僅存員工12名。

  在北洋涇橋墩旁一棟二層小樓裏,上海絨繡大師級原創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包炎輝正對著一張照片細細琢磨,這張山水照將在他手中變為絨繡底稿。隔壁的房間內,幾位繡娘正安靜的繡著手中的作品。

  這便是位於張楊路2139號的洋涇絨繡保護傳承基地(傳習所)。絨繡是指在特製的網眼麻布上,用彩色羊絨線繡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雖然最早是傳自歐洲的“舶來品”,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百年來,洋涇絨繡幾經改革,已形成了一套既有我國傳統精湛的手工藝技法,也有歐美風格藝術表現特色的獨特繡藝。“色彩豐富,立體感強,乍一看像油畫。”包炎輝説,“絨繡必須是純手工完成,歷經揀線、染線、排線、劈線、拼線等十幾道複雜工序,所以每件工藝品都是不重樣的。”

  在繡娘唐明敏的案頭上,堆了深深淺淺幾十種不同的米色系的絨線,她手中的絨線不停換著顏色,有時還要將一根絨線拆分開來看,與另一種顏色搭配在一起。自從17歲進入上海紅星絨繡廠,她已經在絨繡繃架前堅守了近40個春秋,其《西部風情》等作品,被評為首屆上海市工藝美術精品。“以前有好幾家廠,現在只剩下我們這間,更像是工作室。”唐明敏説的廠,即是位於浦東洋涇,目前上海絨繡業中唯一集工藝大師、生産技術、生産場所于一身的上海黎輝絨繡藝術有限公司,巔峰時曾有工藝師23名,如今僅存12名,平均年齡59歲。

  據悉,一幅頂級絨繡藝術品的製作週期往往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由於絨繡時間長,回報低,很多年輕人對此並不感興趣,甚至不少工藝師都坦言“不會讓孩子來繼承自己的手藝,實在太苦了。”而絨繡只能人工操作,無法用機器代替,又導致了其價格高昂,難以市場化運作。

  為此,洋涇街道專門辟出一幢“小洋樓”,用於保護和傳承絨繡這門技藝。洋涇絨繡保護傳承基地(傳習所)由去年開始修建,共計274平方米。一樓為展示廳,館內現有藝術展品百餘幅,多為獲得國內外大獎,週一至週五免費對外開放。二樓則為大師工作室以及絨繡生産車間,供參觀者了解絨繡的製作過程。洋涇街道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們先是在社區裏招攬一些學員,培養他們的興趣,再從中挖掘有天賦的人。”記者了解到,目前絨繡技藝教材已編制完成,希望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以及形象的圖片,將更多愛好者領進門。同時,街道每年將設立專項保護經費用於各類展示推廣,並在社區修繕的百年老宅──李氏民宅中也專辟一隅,用於絨繡珍品陳列,供社區居民觀賞學習。

熱詞:

  • 洋涇
  • 傳習所
  • 保護傳承
  • 舶來品
  • 貴妃醉酒
  • 新聞晚報
  • 西部風情
  • 美麗的謝禮
  • 作品
  • 排線
  • 搜索更多洋涇 傳習所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