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聞上海暴雨後不"看海"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1日 04: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17日是上海進入梅雨期首日,一場暴雨空襲申城。而伴隨著持續近一天的降水過程,可喜的是,上海除南部郊區部分居民小區一度出現積水外,全市未發生大面積大路積水和民居進水的現象,道路交通秩序也基本正常。(6月19日東方網)

  這是一條頗有“內涵”的消息。入梅首日,暴雨就給上海來了個下馬威,仿佛從天上倒下來的雨水,持續了近18個小時,據上海中心氣象臺的數據顯示,此次強降水過程中,上海多個區域的降水量超過100毫米。往年上海梅雨期的總降水量一般在210毫米。而現在一天的降雨量,就已幾乎達到往年梅雨期雨水總量的近一半左右。而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暴雨如注之下,上海卻沒有“看海”──比之於許多城市遇雨即淹,小雨小淹,大雨大淹,一到雨天就“看海”的窘態,上海的大雨之後沒沒“海”看,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很多東西。

  上海不“看海”,首先是城市排水系統已今非昔比。這些年,上海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強勁,其中許多資金直接用於城市排澇上,排水系統逐步得到完善。上海不是僅僅把錢投在“地上”,不是搞“地上”的“形象”就錢如流不有錢,搞“地下”的基礎就捉襟見肘,甚至剋扣了“地下”給“地上”。正因如此,上海不但有高樓大廈的氣宇軒昂,有通衢大道的四通八達,也有強健有力的排水系統。

  上海不“看海”,另一個因素是管理到位,有良好的應急能力。上海建立了預警機制,制訂排澇預案,建立了完備的應急搶險機制,針對各種突發情況做了充分準備。以這次暴雨為例,當上海中心氣象臺發佈暴雨藍色預警信號,市防汛指揮部隨即發佈防汛防臺藍色預警信號,全市防汛系統當即啟動Ⅳ級應急響應行動,各排水泵站、水閘轉入暴雨模式運行。排水部門近千名工作人員迅速上街巡視、清撈路邊進水口垃圾雜物,加快排水速度。

  硬體到位,軟體到位,自然不用一下雨就“看海”。雨季剛剛開始,更多考驗還在後頭。城市排澇,與百姓利益息息相關,它不僅僅是一個城市迎戰暴雨的能力,更體現著一個城市政府的服務和執政能力。今天每個城市都很看重城市形象,宣稱要打造“魅力城市”,“宜居城市”。然而城市形象如何,有沒有“魅力”,能不能“宜居”,並不是看宣傳的話講得美不美,看大樓有多高,馬路有多寬,廣場有多大,夜裏有多亮;城市是不是不怕淹,也同樣是城市形象,也同樣是“魅力”、“宜居”,而且是更本質的形象,更本質的“魅力”和“宜居”。

熱詞:

  • 看海
  • 宜居
  • 魅力
  • 地上
  • 宜居城市
  • 魅力城市
  • 梅雨期
  • 城市排澇
  • 上海城市
  • 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