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解讀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430億美元增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參與基金組織新增資源,這一舉措體現出共同應對危機、維護金融穩定的負責任意圖。同時,增資行為並非捐贈,而是對外匯儲備的合理投資。
據介紹,此次基金組織新增資源是今年4月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基金組織春季會議和G20部長會上,國際社會就向基金組織新增430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達成共識。新增資源將可用於所有成員國,而非針對特定的國家和地區。
業內專家指出,此次我國將以購買基金組織票據的形式參與基金組織新增資源,此種形式的出資承諾不屬於捐資,而是在保證我資金安全和合理收益基礎上對外匯儲備的投資運用。
“這其實是對IMF承諾在其需要資金時的借款規模,是一種備用安排,這既不是捐贈和白給,也不是立即使用,IMF也未必全額動用。”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院長丁志傑解釋稱,各國向基金組織新增資源的承諾額實際上可視為對基金組織的貸款授信額度,是一種預防性安排,實際使用資金可能遠小於承諾額。“2009年我國承諾認購IMF最高500億美元票據,但到現在僅認購了約57億美元。”丁志傑説。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副所長何帆表示,基金組織作為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享有最優債權人地位並採取必要措施確保成員國的資金安全。迄今為止,我國購買的基金組織票據本金安全,付息正常。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