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明城墻龍脖子段將建“地下排水道”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9日 06: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報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龍脖子段城墻大雨過後成“噴泉”。

  本報訊(記者 朱凱)每到雨季,太平門東側的明城墻龍脖子段常會出現奇特的“噴泉景觀”:大雨過後,城墻內側的積水會從墻體的孔洞縫隙內向外噴出,對沿途的車輛和行人帶來安全隱患。記者昨日從明城墻管理處獲悉,市文物部門目前正在研究制訂“地下排水方案”,計劃在墻基底部開鑿集水井,通過地下排水管道將積水排出,從而徹底根除“水患”。

  據明城墻管理處處長楊孝華介紹,依山而建的龍脖子段城墻是段包山墻,其自帶的排水系統一直運轉良好,直到2007年才開始出現“噴水”的情況。當時,城墻內側修建了一段環山路,這次施工導致山體地形發生了改變,加上一些排水管道日久堵塞,山體表面匯集的雨水無處可泄,只能經由半山腰處的城墻縫隙向外排出。另據調查表明,城墻內側山體的地下水位在墻基底部約1米處,進入雨季,地下水位上升後也會從城墻根部尋找縫隙流出,由此形成了上有“噴泉”、下有“泉眼”的景象。

  楊孝華告訴記者,從某種程度上來説,城墻“噴水”是墻體內部壓力的一次釋放,積水及時排出後可以避免墻體鼓脹,但總體而言還是弊大於利。一方面,墻體噴水會對沿途車輛和行人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長期噴水會沖刷走城墻內部的粘合材料,時間長了勢必會破壞城墻的結構穩定性。

  作為明城墻的重點監控地段,每年雨季(6─9月)來臨前,文物部門都會對龍脖子段城墻進行排險整治,比如疏通原有排水管道,清除墻體表面的雜樹雜草等,但都是治標不治本,無法根除“水患”。

  為了不讓城墻變“噴泉”,文物部門正在醞釀一個“地下排水方案”。該方案分三步:第一步是“疏”,在龍脖子段城墻內側沿線40米的範圍內開鑿排水溝;第二步是“蓄”,在墻基底部開鑿一個集水井,將山體水和地下水匯集於此;第三步是“導”,利用“頂管”技術在墻基以下6米處開鑿兩條排水通道,將集水井內的積水從地下穿過龍脖子路,排至白馬公園一側的低窪處。這樣一來,所有積水都將經由“地下暗渠”排出,從此告別“城墻噴泉”這一尷尬景觀。

  楊孝華介紹説,“頂管”是一種非開挖掘進式的地下管道鋪設技術,只需用工具管或掘進機穿過土層就可埋設管道,不用開挖地面,而且對地面建築物幾乎沒有影響。目前,文物部門正在組織專家進行研究論證,如果方案通過論證,有望在明年上半年立項施工。

熱詞:

  • 明城墻
  • 噴泉
  • 水患
  • 頂管
  • 墻體
  • 開鑿
  • 文物部門
  • 地下排水方案
  • 泉眼
  • 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