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5日 18: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頂壇模式:即石漠化地區花椒種植模式。在黔西南州貞豐頂壇地區實行的在亂石中見縫插針種植花椒。憑著“因地制宜,改善生態環境,依靠種糧穩農,種植花椒致富”的發展思路,遇著大面積的裸露岩層,就從其它地方運土來圍種樹,遇到旱季,用一次性輸液管將水引到根部,為花椒樹打“點滴”,讓石縫長出搖錢樹,青石板上創效益。

  晴隆模式:即石漠化地區種草養畜模式。黔西南州晴隆縣依靠石漠化工程種草養牛羊、修建棚圈、圍欄等,既實現家庭收入翻番、又避免牛羊踩踏破壞植物,實現生態經濟的雙贏。

  貞豐模式:即金銀花治理石漠化模式。金銀花對土壤的要求不嚴,各類型的土壤均能生長,不佔耕地,春夏秋冬四季皆可扦插育苗,它的藤葉繁茂,根莖發達,特別適宜喀斯特地區石山半石山惡劣自然環境造林。貞豐縣村民們通過在石頭旮旯中種植金銀花,帶來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多年乾枯的泉眼如今又涓涓細流,糧食生産穩産高産,村民走上致富路。

  弄拉模式:即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治理石漠化模式。廣西馬山縣弄拉屯石漠化嚴重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弄拉居民意識到破壞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增強,開始封山育林,保護植被,同時栽竹種果,移植中草藥,修建沼氣池等,使這裡原有的灌叢、荒山恢復成繁茂的森林,並逐漸形成“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和果,低窪糧和桑”的立體生態發展模式。原來惡劣的石山區環境變成了石漠化地區的一片綠洲。在這過程中,不但保護了環境,同時使群眾增加收入,滿足生産生活基本需求,並逐漸脫貧致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如今的弄拉屯石山上早已恢復了鬱鬱蔥蔥的景象,有了樹木就有了水源,即使遇上乾旱,這裡也從不缺水,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天然氧吧,成為廣西的生態保護區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生態重建示範區。

  “六子登科”模式:即雲南省採取綜合措施治理石漠化。雲南針對不同的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採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綜合治理,總結出一套“六子登科”的治理模式,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山頂戴帽子”,開展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山腰繫帶子”,大力發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經濟林産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山腳搭臺子”,對坡度小于25度的緩坡耕地進行“坡改梯”,改善耕作條件,提高土地産出率;“平地鋪毯子”,著力開展高穩産農田建設和中低産田地改造,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産業;“入戶建池子”,大力發展戶用沼氣池、小水窖、小水池建設,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村莊移位子”,對喪失生存條件的石漠化嚴重地區農戶實施易地搬遷,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畢節模式:即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與發展核桃、中藥材等特色産業相結合的治理模式。畢節試驗區以提高林草植被覆蓋率為中心、以調整産業結構為方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解決人地矛盾突出為根本,針對不同等級石漠化類型,通過人工促進封山育林恢復生態,著力發展地方名特優核桃産業,林下套種地道中藥材以短養長,配套小水池、輸水管網、田間生産便道等小型水利水保措施,解決農民群眾長遠經濟發展與短期收益問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熱詞:

  • 石漠化地區
  • 弄拉
  • 治理模式
  • 治理典型
  • 林下套種
  • 人工促進
  • 點滴
  • 封山育林
  • 六子登科
  • 金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