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業專家二十五年“接力”:糧豐民富增良田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17: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走基層 聽民聲)農業專家二十五年“接力”:糧豐民富增良田

  新華網長春6月13日電(記者齊海山、馬曹冉)位於吉林省西部地區的鎮賚縣嘎什根鄉,在吉林省農科院科技人員25年的幫助和努力下,全鄉鹽鹼地逐漸變成生機盎然的水田,嘎什根鄉也從鎮賚縣最貧困的鄉變成了最富裕的鄉。

  過去的嘎什根鄉十年九澇,土地鹽鹼化嚴重,“吃糧靠返銷,生産靠貸款”是這個鄉的真實寫照。當地傳統作物主要是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每年收成都很差。“那些年日子是真難過啊,一場大雨下來,一年的收成就沒了。多虧吉林省農科院專家給俺們引進了水稻,救活了大家啊!”當年的副鄉長、63歲的李淑琴説。

  在鹽鹼地種水稻?當時大家都認為是天方夜譚,本來種什麼都長不好的土地種水稻豈不是收成更差?嘎什根鄉嘎什根村的胡國學當年就是一個最堅決的反對者,因為在引進耐鹼水稻品種之前,胡國學嘗試過種稻,結果收成很差,甚至還不如種玉米。

  為了讓農民看到鹼地種稻的優勢,吉林省農科院的專家們在當地建立了育種基地,種植試驗田。一年後,試驗田的水稻獲得大豐收,胡國學動了心,於是主動要求專家們幫助自己種水稻。“我種了兩坰(公頃)水田,吃喝現在啥都不愁。”胡國學笑著説。

  “嘎什根”在蒙古族語中是“一家人”的意思,在這裡科研人員和村民親如一家,與農民吃住都在一起,手把手傳授水稻種植技術。

  經過25年的努力,嘎什根鄉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農民人均純收入近萬元。全鄉1.7萬公頃的土地中已有1.5萬公頃水田,年産水稻15萬噸,大型米業加工廠就有7家。近兩年又成功實現超級稻的推廣種植,使全鄉水田單産平均提高了2噸。

  在嘎什根鄉的帶動下,鎮賚縣開始在全縣推廣種植水稻,從而也帶動了吉林省西部地區實行鹽鹼地種稻。科技下鄉、科技種田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同時,也為吉林省糧食增産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

  25年的時間,農科院專家換了又換,但是科研推廣基地就像“接力棒”,在新老專家的手裏一直傳遞著。吉林省農科院現任水稻所所長趙國臣1988年就在這個鄉“蹲點”,每次一住就是幾個月。“我們會像老一輩農技人員一樣繼續紮根在這裡,用科技為農民服務。”趙國臣説。

熱詞:

  • 接力
  • 嘎什根鄉
  • 農業專家
  • 民富
  • 農科院
  • 蒙古族語
  • 水田
  • 良田
  • 種稻
  • 鎮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