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娛評:人藝建院60週年 舞臺是生活的另一片天空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09: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學術這個詞好像離大眾很遠,但對“不學無術”肯定耳熟能詳。所以學術,實際上就是好學、有術的意思。讀人藝建院60週年學術研討會的報道,會更加體會到這兩方面的內涵。

  焦菊隱曾給李婉芬導《四世同堂》──天上下著小雨,大赤包舉著毛巾、護著頭跑上場來,想擠到小茶館門前的人群中一塊兒避雨。李婉芬幾次都沒過,這時焦先生説話了:“腳下邊有小水坑,不得左邊跳、右邊邁的過來嗎?”這就是好學,老北京少見如今的柏油馬路,土路坑坑洼洼,下雨容易積水。如果沒有細緻的觀察力和體會,就難以從生活中找到戲劇,更別説讓戲劇充滿生活氣息了。導演焦菊隱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舞臺上要一片生活”的藝術思想,是對此的理論概括。這種藝術思想並非要模倣生活,而是提倡留心處處皆學問,然後在舞臺上加以變化,從肢體、臺詞到表情、心理。如此才能給演員更廣闊的表演空間,而不是哪個時代的戲都一股時下腔調。這在電視劇領域尤甚。且不説表演,服裝、道具、化粧就常常不過關。可你看人藝梁冠華演的“張大民”和“狄仁傑”卻各有各的精彩。

  那麼“有術”則是創作方法論。曹禺先生説,劇作家創作之初必有一個場景,或清晰或模糊存在於腦海裏,人物、事件、情節的發展最終一定導致這個場景的出現,這場景就是必演景。這就是指藝術創作的潛意識對生活的再辨認和再記憶。很多電影都遵循這一創作方法,比如《指環王》系列,從人物描述到場景選擇必須通過畫家對導演的圖形化解讀,來確定演員選擇的標準和拍攝地點的考量。表面上形似根據目擊者描述繪製犯罪現場和嫌犯樣貌,實際上從藝術角度是把戲劇懸念化和隱喻化。通俗地講,即拿什麼給演員説戲,調動表演積極性。

  難怪著名戲劇導演徐曉鐘高度評價北京人藝稱:“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創立了民族表演學派的基本原則,奠定了自己的美學傳統基石,提供了一批優秀的藝術作品,同時用自己的舞臺藝術實踐,培養了一批有健康審美觀的觀眾”。人藝的學術不僅僅呈現在教科書裏,重要的是傳承在每一代演員、導演的生活基因裏。

熱詞:

  • 導演
  • 演員
  • 隱喻化
  • 舞臺藝術
  • 表演
  • 四世同堂
  • 指環王
  • 張大民
  • 狄仁傑
  • 焦菊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