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第一追問]:秸稈焚燒何以成為“會呼吸的痛”?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2日 10: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秸稈焚燒成為不少地區的“心頭大患”,成為人們生活中“會呼吸的痛”。江蘇13城市PM2.5全部超標,南京出現嚴重的“黃泥天”,安徽焚燒秸稈引發多車追尾事故70人死傷,成都變“霧都”飛機起降受到影響。雖然不少地區下發了禁止焚燒秸稈的通知,但收效並不好。

  焚燒秸稈為何屢禁不止?從目前各地情況來看,採取的最直接方法是“堵”,即派工作人員嚴防死守,在田地裏巡邏,遇到秸稈焚燒立即上前制止查處。但農地面積大,白天、黑夜時不時就會“烽火”四起,“硝煙”瀰漫,很難徹底禁得住,並且發現後也大多沒有相應處罰辦法,警示性低。

  “堵”不如“疏”,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得。那麼,為何秸稈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只有“粉身碎骨”這一條路可走呢?筆者認為,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客觀上來看,農村經濟的發展讓秸稈從曾經的“資源”變成了沒用的“垃圾”。如,隨著電、煤氣使用的增多,人們不再把秸稈當作燒火做飯的燃料;除著各種飼料的出現,人們不再用秸稈來喂牲畜。

  主觀上來看,近年來提出的一些利用秸稈的新技術,如秸稈還田、秸稈制沼氣、秸稈發電、秸稈塊化做燃料等,並不太受農民歡迎,因為這些辦法大多效率較低、經濟效益差、投入産出不合算。如,機械化秸稈還田是最直接的辦法,但秸稈大量直接還田不現實,也沒有必要。因為佔秸稈總量15%的秸稈根茬還田,即可達到土壤有機質的平衡,一味要求秸稈直接還田很不科學;而利用其來發電,則由於能量密度低、運輸成本大等原因,利用半徑十分有限;秸稈制沼氣,也面臨沼氣池難清理,冬天氣源效果差等一系列問題。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筆者以為這是對秸稈的真是寫照。為了不讓秸稈焚燒成為一年一度的“風景”,希望有關部門不要因為技術推廣還面臨一些問題就“氣餒”,反而要再接再厲,鼓勵科研機構有針對性地優化秸稈利用技術,因為其離“最後的光明”可能只是“一小步”;採取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對農民進行引導;也可以向社會徵詢合理建議。因為,打造一片純凈的天空是每個人的心願。(作者係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

熱詞:

  • 秸稈還田
  • 焚燒秸稈
  • 秸稈利用
  • 垃圾
  • 資源
  • 會呼吸的痛
  • 硝煙
  • 烽火
  • 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