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水長農民家門口上班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1日 06: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南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沈浩 賈雲巍 通訊員 李建國

  如今,對施甸縣水長鄉水長村的農民來説,在家門口掙錢已經不再是奢望。他們放下褲腳進工廠,每個月領到2000—3000元的工資;捲起褲腳下田來,種煙收稻不耽誤。這裡的農民越來越多地成為亦工亦農的群體。

  水長村百花山村民小組的楊曙華清晰地記得:6年前,他騎著破舊的自行車在村裏的爛泥路上無所事事,與當地許多人一樣,在自家2畝多田地上種植烤煙和水稻,收入鮮有起色。

  從2008年開始,隨著保山水長工業園區在該村落地,昆鋼嘉華、雲維股份等一大批企業紛紛入駐園區,全村已有300多人進入園區企業就業,還有在園區從事交通運輸服務的群眾達56戶。

  楊曙華承包了園區兩家企業的搬運業務,領著當地20多人在廠裏“上班”。因為有了穩定的工作,不僅買了一台裝載機提高作業效率,還買了一輛尼桑轎車開著上下班。如今在水長村,已有16戶農戶和楊曙華一樣有了私家車,全村1059戶家家戶戶有了摩托車、電視機,部分農戶還接入了網絡寬帶,他們足不出戶,就知天下事。

  在水長村擔任了多年村黨總支書記的趙平告訴記者,工業園區落地後,水長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5年前水長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300元,去年已經超過4300元,更加可貴的是,農民的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改變。”

  徜徉水長村,村容整潔,水泥路直通到家門口,40%的村民蓋起特色小洋樓。來自河北的燕亭亭在水長村做了上門女婿,在園區搞運輸已有4年多,他對水長的變化感受頗深:“村裏新房多了,路也寬了,不少人像城裏人上下班,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在水長東村小組已建起了設施完善的村民文化活動場所,每當夜幕降臨,小橋流水間,村民成群結隊在廣場回廊、農家書屋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除了進入工業園區就業,水長集鎮的繁榮也給村民帶來了自主創業的機會。水長工業園區企業的到來,讓餐飲、住宿、百貨等服務業如雨後春筍般熱鬧起來,不少村民在集鎮上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致富門路。社金旅館老闆潘社金家住水長村東村二組,他看準了工業園區帶來的商機,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一幢賓館,不僅擴大了經營規模,還吸收了5名當地農民就業。水長村下村小組的趙樹採,如今已年過半百,他和愛人在集鎮岔路口開了一家雜貨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日子過得很愜意。老趙説:“自從工業園區引進了幾家大企業以後,人逐漸多了起來,生意比以前好做得多了。”

  “在家門口就業就是好,出了家門,就進廠門,不但每個月能拿到可觀的收入,還能照顧家庭,管好自家地,真是一份兩全其美的事。”原本是中專畢業在家務農的楊梅,以前從沒想到會在家門口就業,現在這份在家門口上班的工作,讓她心裏有了前所未有的踏實感。

  如今,水長村的農民在家門口上班了,實現了照顧家庭、掙錢兩不誤。雖然待遇和城市仍然有一定差距,但他們的孩子再也不用做“留守兒童”,家裏的老人也有人照顧了。

  題圖:村裏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 [通訊員 于觀明 攝]

  (來源:雲南日報)

熱詞:

  • 長村
  • 村容整潔
  • 留守兒童
  • 農民就業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工業園區
  • 農戶
  • 網絡寬帶
  • 致富門路
  • 小橋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