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嶺南寫真:探秘“客家圍屋博物館”廣東梅縣僑鄉村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0日 16: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梅州6月10日電 題:探秘“客家圍屋博物館”廣東梅縣僑鄉村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位於廣東梅州市梅縣南口鎮的僑鄉村,是一個有5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2012年被評為“中國古村落”。僑鄉村現存大量保存完好、風格迥異的客家圍龍屋,被譽為“客家圍屋博物館”。

  近日,中新社記者走進僑鄉村,探秘這個神奇的“客家圍屋博物館”。

  進入僑鄉村,便可見眾多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客家圍屋,大多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僑鄉村現存較為完整的各式客家傳統民居有108座,既有單層圍龍結構,又有雙層圍龍結構,及中西合璧的十廳九井結構和五杠式等結構。

  “僑鄉村的古民居建築總佔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萬多平方米,是中國客家地區現存圍龍屋數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豐富的村落。該村的古民居群被海內外專家稱為世界民居建築奇葩。”朱迪光説。

  據僑鄉村村官介紹,該村獨特的古民居建築風格和客家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眾多海內外建築專家、民俗學者紛至沓來開展調查研究,也吸引了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前來遊覽觀光。

  “根據我們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僑鄉村的古民居建造歷史相對年代明確,時代烙印鮮明,歷史文脈清晰,可謂是梅縣‘文化之鄉’、‘華僑之鄉’的歷史縮影。”朱迪光説。據了解,僑鄉村自上世紀初開始幾乎家家有人出外謀生,現有海外華僑及港澳臺同胞3000多人,正因海外華僑和僑眷眾多而得名“僑鄉村”。

  在僑鄉村的客家圍屋建築群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德馨堂”。“德馨堂”是印尼華僑潘立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全屋佔地面積7500平方米,共有66間、8廳。整座圍屋佈局嚴謹,造型獨特,房間佈局為通廊結構,屋內雕龍畫鳳,裝飾精美。

  朱迪光説:“該屋的特點是兩層圍龍,內圍與外圍相通。最令人稱讚的是屋內的‘之’字形下水道設計,管道相互連接將水匯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

  有100多年曆史的“南華又廬”是僑鄉村另一座比較典型的圍龍屋。它是目前客家地區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早在2002年便被列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華又廬”是印尼華僑潘祥初于1904年所建,因他在本村的祖屋“南華廬”而得名。“南華又廬”佔地一萬多平方米,為“十廳九井”架構;共有118間房,大小廳堂幾十個,處處雕梁畫棟,華麗非凡,當年的氣派猶在眼前。

  “‘南華又廬’最讓人稱道的是內部亭臺閣樓樣樣俱全,有‘屋中屋’的美名。前後庭引進花墻、敞廊、金魚池、花臺、六角亭,顯得情趣盎然而寬敞明亮。”朱迪光説。

  至今,“南華又廬”大門匾額上仍留有屋主潘祥初的墨寶。其兒孫後裔計有100多人,遍佈海內外各地,世界著名量子化學家、全美華人總會前主席、美國波士頓大學終身教授潘毓剛就是其後人。

  如今,每逢重要節日和喜慶大事,從圍龍屋走出的客家族裔都會回來。“僑鄉村的圍龍屋不僅因為它們的雄渾和精美聞名遐邇,同時亦是僑鄉村華僑輝煌創業史的見證。”朱迪光説。(完)

  (來源:中新社)

熱詞:

  • 僑鄉
  • 客家圍屋
  • 客家圍龍屋
  • 客家傳統
  • 客家地區
  • 博物館館長
  • 寫真
  • 朱迪
  • 古民居
  • 德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