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警示教育與陶行知的四顆糖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0日 04: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5日上午,四川儀隴縣義門小學課間集會,因為偷東西,15歲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小雙(化名)站在臺上念完檢討書後,母親李紅芳(化名)接過話筒,發表看法。她只講了四句話,説完“謝謝”並鞠躬後便倒在臺上,經搶救無效身亡。校方稱,小雙媽媽主動提出要在全校師生前做“警示教育”。(6月9日《成都商報》)

  母親在自己的檢討大會上猝死,無情的羞辱與徹骨的痛心接踵而至。對一個15歲的孩子來説,人世間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此。

  人們無法想象,母親死後,獨自跟著繼父生活的小雙日子會過得怎樣,可以想象的是,那一幕慘劇將縈繞在他腦海中,成為終生無法抹去的陰影。甚至,會讓他變得性格偏激,仇恨這個社會。被學校老師寄予厚望的“警示教育”取得如斯效果,不能不説是個無情的諷刺。

  雖然校方稱檢討大會因小雙母親“主動要求”而舉辦,學校此前從未召集學生進行過類似的“警示教育”,但很明顯,這種説法不足以為其不當行為開脫責任。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在這一畝三分地裏,如何表揚人、如何批評人、如何開導人,都該由校方主導,這是教育者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倘若家長提出一種批評方式,學校對其合理性不加甄別便點頭響應,那還要學校幹什麼?難道家長主動提出當眾鞭笞或者掌嘴等肉刑體罰,學校也會爽快答應?可見,就算“主動要求”之説屬實,那也説明校方從內心裏認同這種批評方式,認為是個教育學生的好辦法。

  有人曾説過,沒有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學生犯了錯,的確需要批評,但批評也是一門藝術,“殺一儆百”式的“警示教育”,就本質而言根本談不上教育,充其量只能算是粗魯的批鬥。當然,如此一來也很難達到“引人從善”的目的。而批評方式的背後,則直接彰顯著教育理念。因學生偷學校財物便上演“公開批鬥”,與以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為要求的以人為本理念差之千里,實在愚昧透頂。

  至此不由想起陶行知先生“四顆糖”的故事。陶行知做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名男生用泥巴砸同學,便將其制止並叫他到校長辦公室去。當陶校長回到辦公室時,男孩已經等在那裏了。陶行知掏出一顆糖給男孩:“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先到辦公室。”接著他又掏出一顆糖説:“這也是給你的,我不讓你打同學,你立即住手了,説明你尊重我。”男孩將信將疑地接過第二顆糖,陶行知又説道:“據我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説明你很有正義感,再獎勵你一顆糖。”這時,男孩感動得哭了,説:“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行知於是又掏出一顆糖:“你已認錯了,我再獎勵你一塊。我的糖發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同樣是批評,孰優孰劣,高下立判。泰戈爾有句極富哲理的話:“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願教育者都能明白槌與水的道理,拋棄“批鬥式教育”,以水之寬容與柔韌修塑學生的心靈。

  作者:徐炳濤

熱詞:

  • 警示教育
  • 陶行知
  • 教育學生
  • 教育理念
  • 同學
  • 成都商報
  • 化名
  • 家長
  • 教育者
  • 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