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娜仁格日樂與蒙古箏的50年不解之緣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9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呼和浩特6月9日電(記者于嘉王春燕)6月9日,中國文化遺産日,73歲的當代蒙古箏傳承人娜仁格日樂正在家中伏案工作,編寫一本匯集她半個多世紀學習、研究、實踐和教學成果的蒙古箏教材。

  蒙古箏,其蒙古語名為“雅托噶”,盛行于元代宮廷,曾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鄂爾多斯市等地及遼寧省、吉林省的蒙古族聚居區廣為流傳。蒙古箏表現力豐富,其結構、定弦方法、演奏風格獨具特色。

  “我與蒙古箏結緣50多年了,現在還要為它的傳承而努力工作,編寫一本內容更豐富、技法教學更詳細的教材,並教好我的學生。”娜仁格日樂説。

  這位平易近人、精神矍鑠的老人雖年過七旬,但蒙古箏教學與教材編寫工作佔據了她大部分時間。另外,她所教的學生大多是來自內蒙古草原牧區的孩子,沒有音樂基礎,教學時需要更多耐心與細心,但娜仁格日樂樂此不疲,因為她覺得“從這些娃娃中培養出一個能繼承蒙古箏事業的人,才能了卻她多年的心願”。

  説起與蒙古箏的不解之緣,娜仁格日樂就像孩子一樣,兩眼放光,越聊越興奮。她成長于內蒙古興安盟一個普通牧民家庭,從小就喜歡口琴、笛子等樂器,1957年考入藝術院校學習古箏專業。1960年,受學校委託,師從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的蒙古箏傳人扎木蘇,開始學習蒙古箏的指法、技巧和歷史,並接過傳承重任。此後,她被保送到中國音樂學院深造,畢業後回到當時的內蒙古藝術學校任教。

  “傳統蒙古箏的技法相對簡單,在音量、音色、音域方面都有一定限制,隨著時代的進步,對它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為了讓面臨失傳的傳統蒙古箏重新煥發生命力,從1985年起,娜仁格日樂開始對它進行改進。

  她發現內蒙古不同地區的傳統蒙古箏弦數各異,便在探索中將較普遍的13根弦定製成19根弦,這樣既接近當代流行古箏21根弦的音域,又保留了蒙古箏的定弦和演奏特點。改進後的樂器音色更加悅耳,外形更加美觀。1990年,這項改革成果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科技進步獎”。

  在改進樂器的同時,娜仁格日樂還整理、改編和創作了大量曲目,包括蒙古箏傳統曲目和當代彈唱及獨奏曲目,她想讓蒙古箏也能彈奏各種類型的音樂。

  2008年,娜仁格日樂組織內蒙古多個文藝團體和藝術院校的18名蒙古箏演員,成立“內蒙古雅托噶女子樂團”,受邀在北京奧運會期間展演。

  娜仁格日樂説,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她培養了來自法國、日本等國家的200多名學生,並在蒙古國講學、舉辦獨奏音樂會等,將蒙古箏的獨特風韻展示給了全世界。

  “去年,蒙古箏入選內蒙古第三批‘非遺’項目,我相信有了政府支持,它將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她説。

熱詞:

  • 蒙古箏
  • 娜仁格日
  • 演奏特點
  • 樂就
  • 樂正
  • 樂器
  • 音域
  • 學生
  • 音色
  • 藝術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