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考生的"幸福"與"不幸福"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8日 10: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高考錄取率逼近80%。高校擴招使無數人圓了大學夢,但也使夢想發生變化:由“有大學上”到“上好大學”。北京考生在外地考生眼裏應該是幸福的,他們佔據各大名校資源,有更多機會進入重點高校。(6月7日《中國青年報》)

  當“高考獨木橋”變成了“名校獨木橋”的時候,北京考生的“幸福”更是鶴立雞群。以2011年北京大學的招生為例,該校在考生大省河南、山東、湖北等地,每萬名考生中錄取不到一個人,但在北京卻高達32.6人。北京考生的“幸福”,更凸現了高招的“地域不公”。説白了,北京考生的“幸福”,是其它地方考生的“不幸福”換得的。

  高考錄取中的“地域不公”,年年都在製造個人命運的巨大落差。同樣是考生,考了同樣的分數,在北京等城市就能進重點大學,而在許多省區,這種分數能不能進大學還是問題。北京戶籍人口不足1300萬,每年北大、清華給北京的招生指標總在千人以上;而有些人口近億的人口大省,從北大、清華得到的招生指標卻只有一二百人。北京考生和人口大省考生能上北大、清華的機會相差數十倍。這種“地域不公”現象,並非北京才有。比之於其它地方,北京等地的考生,在中小學開始就享受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在高考錄取中又可以獲得名額和分數的傾斜,這樣的“馬太效應”,擴大了社會不公的裂痕。

  為“地域不公”辯護的典型的説法是,歷史上已經形成了的分配框架,很難評判它的絕對合理——這種説法不過是既得利益者為維護自己不當得利而不惜犧牲社會公平正義的遁詞。倘若歷史上已經形成了的分配框架就要尊重它,那麼還要改革幹什麼?要是祖宗規矩一概動不得,那麼我們今天一定還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徘徊。事實上,建立在不公正基礎上的既得利益,恰恰正是改革的對象。

  打拼改變命運,奮鬥成就未來,通過教育、個人努力等渠道向“上”流動,是人們心中的夢想,然而“地域不公”卻把這種夢想變成了鏡花水月。相對於收入分配不公等現象,更為嚴重的是起點不公。人沒法選擇出身,也沒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地,但社會應當為每一個人提供盡可能均等的機會即起點的公平。打破高考錄取“地域不公”的堅冰,對於一些既得利益的地方是痛苦的。但是相比于更多長期飽受“地域不公”之痛的地方,前者的痛苦只是小痛苦,是一種陣痛。兩痛相較,理應取其輕。無論是從深化改革的政治基礎看,還是從民意和解決問題的緊迫性看,打破高考錄取“地域不公”都到了必須下決心的時候了。即使不能一步到位,也應列出時間表,明確未來逐年縮小差距的幅度,使公眾能夠看到取得的進展。

熱詞:

  • 考生
  • 地域不公
  • 高考錄取
  • 招生指標
  • 馬太效應
  • 分數
  • 中國青年報
  • 錄取率
  • 高校擴招
  • 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