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大師“肖像”——訪攝影家陸中秋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7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大師“肖像”——訪攝影家陸中秋

人物攝影《曹禺》 攝影:陸中秋

為大師“肖像”——訪攝影家陸中秋
 
人物攝影《季羨林》攝影:陸中秋

為大師“肖像”——訪攝影家陸中秋

陸中秋

2011年年底,陸中秋趕在自己的本命年即將作別之際,為自己28年的攝影生涯做了個總結,他遴選自己拍攝的幾萬張照片,擇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像攝影照片,集結成冊。於是,在2011年稍顯寒冷的冬季,《中國肖像》悄然出版。在《中國肖像》中,有這樣一批照片讓人無法忽視,照片中的被攝者,他們的名字經常會躍然閃現在幾代中國人的教科書中,他們的文章、詩歌、作品,被視為中國文化領域的最高成就,時光荏苒,他們多數已經赫然長逝,而攝影家陸中秋于無聲處的一次快門,卻將他們最真的一面永遠定格下來。請跟隨本報記者走訪攝影家陸中秋,聽他暢談他與文化大師的故事。

珍惜緣分的攝影人

緣分,陸中秋是一個相信緣分的人。二十多年前,剛剛20齣頭的他初涉攝影領域,無意中看到王文瀾(著名攝影家,現任《中國日報》總編輯助理、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拍攝的《貝多芬在我心中》(指揮家小澤徵爾)的作品後,和三五好友徜徉未名湖畔之時,許下諾言:一定要與王文瀾在同一間辦公室裏工作。“那時,我的照相機剛剛從國産的珠江牌換成理光,在攝影界還是一隻菜鳥,如今,王文瀾已經成為我的老師、同事、摯友、兄弟”,1994年,陸中秋終於實現夙願,加入了《中國日報》攝影部。

同樣,在陸中秋看來,能走近這些文化泰斗、藝術大家,透過取景器去捕捉他們最真的眼神也是莫大的緣分。攝影是沉默的藝術,但是陸中秋在按下快門之前,卻總是不停嘴地説著,在最短的時間內拉進與被攝者的心靈距離,是陸中秋的本事。陸中秋是地道的北京人,他有一項絕活兒,就是倒口(相聲術語,模倣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等)。採訪中,他繪聲繪色地模倣詩人艾青的口吻,為記者講述了艾青晚年的一件趣事。1996年時,艾老因行動不便很少出家門,但“殺”上門來的慕名者卻多如過江之鯽。最多時有40多人同時對他猛閃一陣閃光燈。某次,有十幾個外賓,來給他拍照,相機都很高級。艾青問:會説法語嗎?答:“No。”;再問:會説英語嗎?答:“No。”艾青有些糊塗了,於是就問:“會説什麼語?”答:“日語”。再一問,原來是來自日本的農民,由此可見艾青名字的響亮。“當我聽了艾青講這段故事,就笑著説:‘艾老,你要成明星了。’他非常幽默,回説:‘明星不好,垮臺垮得最快。’”

懂攝影的行家説,照片是攝影師最重要、卻未説出口的話,拍攝艾青時,陸中秋用鏡頭記錄下的是正值暮年,詩人略微傷情的眼神。“去拍攝那天,艾老剛過完92周歲的誕辰不久,不過提起剛剛度過的生日,卻並無太大的歡喜,他説:‘過生日那天,院子裏的白玉蘭就開了,這兩天風大,刮下來,滿地都是一瓣一瓣的。’言語之中含有詩人對自然的敏銳觀察和對眼前景物的傷感。”

拍攝照片時,陸中秋特別注重拍攝對象的眼神和手,因為這兩處最能體現人物的靈魂深處。在為著名雕塑家、美學理論家王朝聞(作品《毛澤東》浮雕、《劉胡蘭》圓雕等)拍攝時,王朝聞那一雙屬於雕塑家的大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著他揮動手臂朗朗而談,你不會相信他已是82歲的耄耋老者”。於是,在抓拍的照片中,王朝聞犀利的眼神、微微張開的口形,以及微微顫抖的手勢構成了一個和諧的整體,把他雄辯的、充滿激情的以及“思如流水口若懸河”的神情動態表現得活靈活現。

不老的頑童

在陸中秋的鏡頭下,不少大師露出了他們“老頑童”的一面,啟功懷抱長耳兔樂得開懷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那是1993年的在啟功家中拍攝的。陸中秋評價,啟功是一個天性善良,熱愛生命的長者。啟功不愛看電影,並聲稱絕不看悲劇,理由是:“人生何必自個兒找不痛快!”所以,啟功平常只看電視,《世界各地》和《祖國各地》是他當時常看的,而短小精幹的喜劇小品和相聲,以及《動物世界》則是他最為喜愛的節目。啟功曾很遺憾地對陸中秋説:抄家時曾丟失了一本很有趣的“百狗圖”。這裡還有一個故事:啟功出訪他國歸來,海關很詫異這位老先生一件電器也未帶時,啟功卻變戲法似地掏出了一個小兔打鼓的電動玩具。啟功不愛陌生人隨便給他拍照,但如獲蒙準在他家裏可以給他照相者,他必坐在一大推動物造型玩具中,抱著一個布制大青蛙或大耳兔對著鏡頭微微而笑。

啟功體名滿天下之後,神出鬼沒的求字大軍讓啟功難以招架。於是,有人傳説:啟功曾在自家門楣處,貼一字條:“貓冬眠,謝絕參觀”,以阻擋不速之客。對這個傳説,啟功笑答:此係訛傳。其真實版本其實是這樣,啟功為對付不約自請者在自家門上貼字條留言道:“謝絕參觀,啟功冬眠,敲門推戶,罰一元錢。”但這種方法根本無效,於是,啟功不得不練就一番躲藏的絕技。

與啟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世紀老人冰心,保持童心是冰心的養生秘訣之一,她一生與兒童為伍,愛一切小生命,小動物,尤其愛貓。冰心家中養著一隻波斯貓,常常逗得冰心老人像孩子般地開懷大笑;她喜愛玫瑰花,家中總有鮮艷的玫瑰花插在花瓶中。養貓、侍花讓她怡然自樂,心境開闊不少。冰心曾用文字這樣紀錄:“我的寵貓咪咪是十分好客的,每逢有客人來,它就跳上書桌,坐在我和客人之間,這位客人若也是養貓的主兒,咪咪也聞得出來,就會和她(他)特別親熱。”這只叫咪咪的大白貓陪伴了冰心15年,每逢客來,總有留影,於是每一張相片上都有咪咪。在冰心的相簿裏,幾乎全是咪咪。朋友們知道老人愛白貓,於是送她的掛曆、臺曆和賀年、賀生日的卡片上,都是白貓。

曹禺未看到的照片

《病中曹禺》是陸中秋非常有名的一幅作品,也是一個有著些許遺憾的作品,由於種種原因,在照片拍好之後,曹禺先生並沒有看到這張照片。這張照片是1991年陸中秋第二次探訪在北京醫院養病的曹禺時拍攝的。陸中秋回憶説:“第一次去見曹老,頗費了一些週折。不過,當與曹老傾心交談,聽到病房中回蕩起他坦蕩達觀的笑聲時,所有因週折引起的情緒都已煙消雲散。在曹老的病房,書和白色病床,構成了最惹人注目的視覺中心。窗臺上,有一尊古銅的曹禺頭像。曹老夫人李玉茹先生對我説:‘他好久沒有這樣高興了。’曹老説:‘看見你這樣年輕,我真高興啊。’一連説了好幾遍。”

第二次去北京醫院,是一週之後。在走廊裏,陸中秋見到李先生緩緩推著輪椅,輪椅裏的曹禺,顯得疲倦和蒼老。回病房後,曹禺躺到了床上,李先生給他戴上了氧氣罩,而他,則捧著一本書讀起來。“李先生對我説,那天見了你,可能太興奮了,所以第二天心臟就有些不舒服。”説話間,護士小姐送來了晚餐,陸中秋看了一下餐桌:薏仁米粥一中碗,蘋果一個,茶水,麥澱粉水餃一碗,黃瓜條、柿子椒各一碟,雞湯一杯。看著病床上還在閱讀的曹禺,陸中秋蹲下身去,採取低角度,用尼康FM2和柯達TMAX膠卷紀錄下了這一瞬間。臨行,和曹禺握別時,陸中秋俯身看一下,曹老讀的是《古文名篇誦讀本》,正讀到蘇東坡的《前赤壁賦》。

大師級的幽默

在28歲時,陸中秋就憑藉自己的人像作品攝影,獲得了中國攝影藝術最高獎項——金像獎。評論家如此評價道:“通過不為人知的生活細節、自然適宜的特定背景、黑白影像的光影色調,為讀者刻畫了一個個平實動人的人物肖像。”透過陸中秋的照片,感受到與其説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名人大師,倒不如説是令人親近的長者、熟悉的近鄰。可以説,這也是大師倒映在陸中秋眼中的真性情。

1992年元旦前夕,陸中秋走訪了剛剛出院的吳作人,在與大師的接觸中,陸中秋最真實的感受便是,即便是罹患了腦血栓,大師的幽默,依舊是大師級的。“我曾問及吳老的病情,吳老夫人蕭先生説:‘還沒有完全好。’沒想到吳老在邊上不慢地跟著説:‘也不完全壞。’”吳作人的一雙眼睛因病幾近失明,他戴著眼鏡。蕭先生説:“平時不戴眼鏡,照相時戴,因為大家習慣了他戴眼鏡的形象。這時,吳老又不失時機地補上一句:“不戴眼鏡更好看。”話聲落地,引來的又是一片歡笑。臥室墻上,挂著吳老早年為蕭淑芳畫的人像。油畫上的蕭淑芳,年輕、文靜;油畫下的吳和蕭,如今都已開始走向人生最後的輝煌。那天,蕭先生細心地為坐在黑色輪椅中的吳老攏頭,無意中瞥見這一幕的陸中秋不禁怦然心動。

每當回想起季羨林,陸中秋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書、與墻同高、堆得滿滿的書櫥,就像他照片中的那樣,季老安靜而滿足地置身於自己的書海之中。“每當聽到來訪者感嘆他的藏書,季老就會高興起來”,在陸中秋看來,季老非常“奢侈”,因為他有三個書房。“他喜歡採取‘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戰術,在一張書桌上,寫一個專題的文字。因為資料書及稿子等攤子鋪很大,所以,一旦寫累,則空手轉移到另一個書房,繼續寫作,或讀書,只是換了主題。其中一個書房,是用涼臺改裝的,四個簡易木質書架,疊羅漢般地矗立著。” 雖然當年已經82歲高齡,但是,季老還是保持著每日淩晨4點即起身工作的習慣,早晨8點,步行穿過未名湖去大圖書館看書也是雷打不動的。如今,季老雖已告別人世,但是當年細雨中,季老穿著黑綢布衫,站在門洞邊默默相送的身影依然清晰地銘刻在陸中秋的記憶深處。

(信蓮 來源:中國電視報 沈玉)

熱詞:

  • 發現恐龍
  • 恐龍化石
  • 體重
  • 算法
  • 新方法
  • 研究人員
  • 科研人員
  • 博物館
  • 研究者
  • 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