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目擊道存──張宙星印象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1: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宙星作品

  □ 鄭訓佐

  王羲之不僅以書法擅名,而且以多子著稱。在所有的兒子中,尤以王徽之因最具另類色彩而為士林所矚目,諸如雪夜訪戴的我行我素,舟中賞笛的不拘形跡,遇火不驚的坦然作秀,把這位雅絕、癡絕、甚至帶有幾分瘋癲的風流名士演繹得酣暢淋漓,驚世駭俗。如此,千載之下王徽之便成了魏晉風度的象徵;如此,王徽之也便成了不可重現,也絕對不可能重現的“唯一”。面對這個漸行漸遠、醉意盎然的背影,我們會不自覺地在從藝的朋友中尋求一種歷史的對應──哪怕是具體而微、慰情聊勝於無的一種有限的寄託,於是,便有了“張宙星印象”這個話題。

  老實説,在我的友人中,言談獨特者不乏其人,但張宙星卻是另外一路。聽張宙星談話,你會感覺雖然問題紛至沓來,但所有這些問題又顯然沒有呈現一種派生或遞進關係,而是一幫來自不同方向、面貌各異、前世今生都不一樣的“烏合之眾”。面對這種原生態、極具跳躍性的意識流,習慣於邏輯思維的我大有“草色遙看近卻無”、“山色有無中”的迷茫。但我又深知,在張宙星心中,邏輯意味著隔絕,而宇宙、人間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應該普運周流,因此,內在即外在,自我即其他,形式上的非顧及恰恰是根本的顧及。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因此,所謂的“目擊道存”也就成了領略張宙星內心世界的唯一途徑了。

  寫到這裡,該説一説張宙星的畫了。嚴格説來,張宙星不是畫家,因為一般意義上的畫家往往與萬水千山走遍的艱苦生涯、青燈黃卷下的艱辛臨摹聯絡在一起,但張宙星卻是在已當“知命之年”的時候頓悟式地戀上了繪畫,而且幾乎是一無所傍地進入了創作狀態。因此,我不大同意從技法的層面去認知它,而更願意將之視為一種“詩意的棲息”。記得一年前第一次見到張宙星的畫,感到眼前一亮,但這種“亮”不是來自於匠心、設計、表現等與形式相關的因素,而是發源於生存意識的朦朧的啟示。

  不用歸納就會發現,張宙星畫作的唯一題材是魚,而且是魚的眼睛。自古以來,魚便是中國文人尤其是畫家筆下負載了哀樂人生的命題,但純粹以魚眼為題材作畫,並且一發不可收拾、畫得滿坑滿谷,大概只有張宙星一人,僅這一點,就夠另類了。雖然張宙星筆下的魚眼隨情賦形,但幾乎都具有“白眼對青天”傲兀與孤獨,這不能不使我聯想到作者本人的眼神。再與古翱翔,又想到了狂狷人物八大山人畫中那些傲立殘荷的水鳥的睥睨之“眼”,所不同的是,八大筆下的眼多為方的,而張宙星畫中之眼則多為圓形。人們常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一雙雙神態各異,然而又異中有同的眼睛如一顆顆星辰點綴在畫紙上,使你感受到生命的燃燒,光影中隱約地顯現出了作者驀然回首的蒼茫人生、正在經歷的萬丈紅塵,以及青簾在望的苦苦探求。有了這樣的社會和文化暗示,畫作再無序,也不會陷入無從索解的困境,因為“目擊道存”。所以,身為繪畫“檻外人”的我面對它們時,也會不由自主地隨之歌哭無端,經歷一種靈魂的震顫。

熱詞:

  • 張宙星
  • 檻外人
  • 目擊道存
  • 畫作
  • 題材
  • 遞進關係
  • 意識流
  • 畫家筆下
  • 命題
  • 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