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三十七》:聆聽天籟之聲,心靈治愈之旅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4日 09: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雅虎娛樂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使用“三十七”作為片名或許是影片的一個失誤,因為這個名字並不具備一目了然的辨識度。或許只有看過了影片,才會知道“三十七”所代表的寓意,它既是一個天籟之聲的合體,又是一次心靈治愈之旅,還是一種相異於現代都市生活的文化象徵。

  《三十七》是兒童題材和少數民族題材相結合的電影。在目前國産電影整體創作背景下,影片《三十七》開始顯露出某些不同,它開始注意到説教只能給觀眾帶來心理排斥,電影創作應該採用或活潑或抒情的方式,讓影片首先具備吸引觀眾持續觀影的能力。

  充滿魅力的草原歌聲成為影片最突出的元素。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的歌曲質樸悠長,綿延鋪展在影片之中,成為驅散人心靈陰霾的微風。兒童天籟般的和聲,既對兒童觀眾具有十足的吸引力和審美教育,對成人觀眾同樣不啻為一場洗滌心靈的讚美詩。歌聲讓都市而來的母女遠離了喧囂,感受到了大自然,同時也更加深刻體驗到親情、友情的重要性。同時,時而出現的歌聲場景又是影片敘事賴以發展的必要推動力。從初到草原聽到的第一曲和聲到影片末尾那達慕上的歌舞場面,再加上孩子思念母親時的深情歌唱,劉曉慶飾演的蒙古額吉奧優用心靈之歌的完成的治療,歌聲成了影片情節推進和情感昇華的節點,在製造情感氛圍的同時完成了敘事任務。這種創作方式對於今後兒童、少數民族題材的創作無疑是有益的借鑒。

  影片在情感營造上的力度是深刻的,不過單純的從情感治愈角度讀解本片似乎削弱的其本應該有的深度,原因在於影片提出一個更具有文化深意的問題,即對少數民族語言甚至於各地的方言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相比較於以往的那些實體物件或者技術,語言真正應該被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來對待,尤其對於少數民族來説,語言不單單是交流的工具,更承載著民族的文化。就像影片中的歌聲,它們已經沁入了人們的骨血之中,而這些文化傳承的基因是真正的財富。正像影片中所完成呈現的這個故事──當沉浸在現代化都市生活中的我們遇到了心靈創傷之後,或許這些只是存在與我們的記憶或是想象中的文化才真正的能完成救贖。

  《三十七》中有衝突矛盾,更有優美、抒情的自然風光和溫馨場面,適闔家庭集體觀影。對於都市觀眾而言,確實有必要去感受一下自然的氣息了。當橫衝直撞的好萊塢大片連番衝擊而來的時候,有必要換個口味,在質樸與抒情之中欣賞鏡頭下美麗的草原、天空、蒙古包,聽一曲天籟之聲,看一段心靈之旅。

熱詞:

  • 三十七
  • 天籟之聲
  • 治愈
  • 歌聲
  • 心靈創傷
  • 抒情
  • 題材
  • 和聲
  • 少數民族語言
  • 非物質文化遺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