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 客服設為首頁 |
基於浮動管理費和業績風險準備金的新措施,我們設計出一套與業績比較基準直接挂鉤的創新管理費體系,並通過計算歷年調整後的管理費水平,分析新體系調節管理費的影響力和適用性。
1、浮動管理費
根據基金風險程度的不同,我們將基金劃分為偏股型(含QDII)、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基金,分別統計三大類基金最近五年超越基準和落後基準數據的中位數,再以四捨五入方法確定觸發管理費浮動的上下限水平,而需要調整的基金將於下一個年度開始採用新費率計提管理費,時間為期一年,浮動費率不可多年度累積。以偏股型基金為例,超越基準基金的超額部分中位數為8.855%,落後基準基金的落後部分中位數為-5.93%,四捨五入調整後的偏股型基金需浮動管理費率的上下限分別為9%和-6%。如一隻股票型基金當年凈值增長率超越自身的業績比較基準在9%以上,那麼該基金在下一年度可以上浮一定比例的管理費率;如若落後基準在-6%以下,那麼該基金下一年度要下降相同比例的管理費率,其他類型基金可以此類推。
依照之前確定的各類型基金浮動費率的上下限標準,我們統計得出2004年至2011年,三類基金超越上限和落後下限的比例。具體來看,偏股型和債券型基金在2006年、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超越上限的比例均在50%以上,而兩類基金落後下限的比例在2011年大幅提升,達到33.08%和59.85%;另外,貨幣市場基金超越上限的比例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2011年該數據高達61.22%。據此可判斷,2007年、2008年度的調整後管理費較之前上浮較多,2012年的管理費率則下降不少。
2、業績風險準備金
在業績風險準備金方面,我們借鑒大成優選的經驗,將三類基金分別設定一個閥值,若基金當年凈值增長率落後基準部分達到閥值,則需提取業績風險準備金回補投資者。閥值的確定是將浮動管理費下限的標準向下作小幅調整,偏股型、債券型和貨幣市場基金的閥值分別為-8%、-5%和-0.5%,這樣可以適當調節需要回補投資者的基金比例。結果顯示,偏股型、貨幣市場基金在2009年需要動用業績風險準備金回補投資者的比例較高,而債券型基金的這一比例在2011年高達50%,其餘均穩定在0-20%的合理區域,因此可以基本確定該閥值的調節作用適中,具有較好的影響力和適用性。
3、新舊管理費對比
在確定管理費率浮動比率方面,我們分別以10%、20%和30%三種標準進行試驗,其中2012年的原管理費仍然參照2011年數據。而業績風險準備金的計提,我們認為10%的比例較為合理,具有較為理想的警示效果。結果顯示,在這三種浮動標準下,2009年、2010年和2012年的調整後管理費較原管理費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在其他年度的管理費均較以往有所提升。匯總來看,10%的浮動標準下,調整後管理費較原管理費減少6.86億元,而20%和30%的浮動標準則分別增加管理費9.85億元和27.6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