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華時評:感恩盤中餐 穗黃總關情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1日 1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28日,在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青華鎮麥區,兩個孩子在麥收現場玩耍。目前,各地小麥主産區陸續進入收割期。麥農們抓緊在田間收割,確保小麥及時歸倉。新華社發(熊運彬 攝)

  5月24日,收割機在位於豫南的河南省駐馬店市新蔡縣關津鄉沈莊村麥田收割小麥。近日,豫南地區天氣晴好,當地小麥開鐮收割。據悉,小麥大省河南今年小麥播種面積7990萬畝,受多重利好因素影響,河南夏糧生産有望再獲豐收。  新華社發(趙學風 攝)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記者王立彬)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31日,中原大地萬機齊鳴,龍年夏收全面拉開帷幕。從鄉村到城市,古老又常新的三夏“開鐮”,打開了人們對播種與收穫的思緒,在滿目豐收的信息中,思考生活的真諦。

  工業化中期的中國,夏糧收割已基本告別“揮汗復揮鐮”的時代。然而,我們仍願用“開鐮”這個簡樸而熱烈的詞語,歡呼一年中這第一個豐收季。從古到今,夏糧在全年糧食收成中的分量,使夏收一直是我國農耕文明最重要的關口。一年來的耕作辛苦,在豐收的喜悅中變換成萬千笑容。

  “開鐮”是古老的民俗。收穫之際人們並不僅僅表達歡喜。古時“開鐮”,先人們要先擺好香案,放好供品,由長者主持焚香禱告,感謝皇天后土的哺育。這是對大自然的一分敬重,是對水旱災害頻仍、饑荒記憶深重的自我提醒。在世界一些地區,“開鐮”前甚至要禁食,吃飯講究咽粒務盡甚至只吃八成飽,都是表達對饑荒的警醒。

  “開鐮”也是對大地母親的感恩。如果説每個人的生日都是母親受難日,那麼糧食豐收便包含著大地母親的艱辛。由於要養活太多子孫,中華大地或許是世界上最勤快、最辛苦的土地,從南到北幾乎從無休耕。不僅如此,工業化、城鎮化還在使耕地減少,保護耕地的政策“紅線”不斷受到衝擊。面對又一季豐收,如何保護我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土地,值得每一個中華兒女深思。

  對饑餓的切膚之痛,造就了中華民族極勤勞而盡節儉的美德。中國人把生活稱為“過日子”,把節儉稱為“會過日子”。這美德不能隨溫飽解決而淡忘。撇開“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的歷史不談,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天災人禍造成饑荒,是需要永志不忘的記憶。它提醒我們,今天豐衣足食的好生活值得加倍珍惜。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的祖先從不把愛惜糧食僅僅視為一种經濟行為,而是對道德的呼喚。如果歷史是一筆財富,無盡的饑餓感鑄就的集體記憶,就該烙在我們心裏。今天的中國人,雖然早已無須為溫飽犯愁,但種植農業很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飯”。正如一首詩所説:一天天相守,一季季耕耘,成壟的天地靠風雨打拼。在糧食連年豐收時,感恩和警醒尤不可缺。

熱詞:

  • 青華鎮
  • 黃總
  • 夏糧
  • 新華時評
  • 紅線
  • 感恩
  • 收割機
  • 民俗
  • 粒粒皆辛苦
  • 誰知盤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