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經濟網:電商進軍快遞業受阻 背後有貓膩?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1日 13: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有消息稱包括京東、凡客在內的電子商務公司也已經提交“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申請,不久後也會獲准經營國內快遞業務,一時間國內快遞市場的火藥味十足。(5月30日《廣州日報》)

  幾家電商公司遞交了進入快遞業的申請,竟然讓多家快遞企業恐懼到要求管理方行政干涉的程度。名義上是快遞企業自保的應激反應,卻很難讓人不懷疑,快遞企業巨頭們是否也有壟斷市場的嫌疑。

  對消費者來説,電商公司現有的物流體系服務遠比專業的快遞企業服務好。知名的電商公司除了在價格上的優勢之外,物美價廉的配送服務已經是一個爭取顧客的亮點。相比之下,通過其他途徑(網購)購物所使用的快遞企業中,公認的持有口碑者也僅順豐一家。在消費者心中,中國快遞企業並不比中國郵政系統服務質量高到哪去,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差。

  消費者對中國快遞企業的詬病,從開放民資進入快遞業起就已經開始了。圍繞著“開箱收貨”和“開箱驗貨”最簡單的對等透明程序的建立屢屢被快遞企業否定,即便是行業規範出臺,快遞企業也一樣是拒絕執行,消費者也只能打掉牙咽到肚子裏去。

  快遞業競爭激烈、利潤少是目前快遞企業“拒絕”電商進入門檻的主要理由。截至2011年底,全國持有快遞業務經營許可證的法人企業超過7500家,其中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經營快遞業務的網絡型企業52家。但實際情況是,主要是幾家快遞企業包攬了快遞市場的份額,消費者(網購賣家)通常會選擇快遞行業中的大企業作為物流首選──它們至少不會跑路走人。而今年早些時候發生的類似于“星辰急便”的快遞企業倒閉的新聞,多數情況是因為快遞行業的大企業對快遞市場空間擠壓造成的破産。

  必須承認,當下中國市場中,有限的幾家國際快遞企業對中國本土快遞企業的衝擊有限。雖然國際快遞尚未涉足國內同城快遞或其他國內快遞業務,但國際快遞企業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已經讓中國消費者多少了解了作為消費者自己可以擁有哪些權利和尊重,因此,消費者期待的完全開放中國快遞業市場要比電商是否可以進入快遞業更有意義。

  從此次“電商進入快遞業門檻被阻”的事件看,對開放市場的理解上,大多數人頭腦中存在的“天然的行業壟斷意識”自動屏蔽了市場公平競爭的概念,對自由市場競爭的自覺還遠遠不夠。

  電商進入快遞意味著打破了既有的物流話語權,現在的快遞巨頭們最初進入時快遞行業時也無門檻限制,如今反過來限制電商的進入在情理上都説不過去。再看“快遞企業進軍電子商務”的情況,快遞企業順豐攜旗下的三大網購平臺加速試水電子商務,也沒見哪個電商站出來説“不”,或者聯手行業主管部門撐腰,限制快遞企業的開疆擴土。不得不説,快遞企業急於站出了反對電商進入,太過小家子氣了,也説明,快遞企業的利潤空間並非是象行業內部公開的那麼小。

  中國快遞企業不思進取也就罷了,還時不時地曝出快遞企業員工偷換消費者的貴重物品的消息,卻不見哪家快遞企業因此關門大吉。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多家快遞企業能夠有足夠的信心和膽量“向郵政局、中國快遞協會提出禁止電商進入物流行業的要求”,造成快遞業混亂的不會是電商,恰恰是現在的快遞企業自己。(吳秋風)

熱詞:

  • 電商
  • 中國本土
  • 快遞巨頭
  • 廣州日報
  • 快遞業務
  • 國際快遞
  • 物流行業
  • 網購
  • 國內快遞
  • 順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