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來自10米竹竿上的中國功夫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1日 12: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石家莊5月31日電(記者任麗穎)河北文安縣左各莊崇新村桿會的練功房內,20多位小夥子正赤膊在3根大竹竿上練功。一位71歲的老人快步走進來,激動地説:“孩子們,中央財政為保護我們的桿會給了30萬專項資金,現在已經到賬了!”

  這位老人叫張家棣,目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左各莊桿會的傳承人。

  據他介紹,桿會是一項起源於明朝中期的民間藝術,表演時,幾個人扶住一棵十來米高的大竹竿,表演者首先從爬桿、亮相、拜佛開始,然後按照順序在沒有任何輔助工具的作用下做出手擺旗、腳擺旗、驢打滾、金雞獨立、雙打挺等高難度動作,最後表演七星高照結束,全都是按照祖輩傳承技法演變而來,流傳至今。

  談起左各莊桿會的發展,張家棣很感慨:“我6歲時,跟爺爺學爬桿,1962年當了桿會會長,為了能讓這項民間藝術後繼有人,我專門在大隊部的院子裏豎起了小桿,用給糖塊、給零錢的方式吸引周圍的小孩加入到練功行列,隊伍逐漸擴大。”

  只有不斷的表演,才能讓桿會被更多的人知道,提到表演的酸甜苦辣,張家棣講了個故事:有一次因為不慎,演出的氫氣球爆炸,張家棣的腦袋上縫了好幾針,但為了不耽誤演出,他硬是忍著疼痛,帶傷表演,全場人受到感動。

  作為民間藝術,除了有人練習外,資金也很重要,表演者的衣服、表演器材都需要錢。在被評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之前,為了籌集資金,改善桿會的條件,張家棣四處“化緣”,碰壁不少。

  2008年9月,左各莊桿會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年,文化部、財政部又專門為這項民間藝術撥款30萬。

  近幾年,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起,國務院決定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産日”。幾年來不斷有民間藝術被評為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財政部也下撥專項資金資助。

  為更好地傳承桿會,張家棣很早就開始發現和培養人才。今年22歲的薛海威和24歲的于洪明就是兩個優秀的青年代表。他們6歲就開始玩爬桿,漸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兩個青年不但掌握了50多個經典動作,自己還創新了“叨腳面”、“抓打挺”等幾個前人沒有的高難度表演動作。

  “表演時只能穿內衣,夏天沒關係,但到了冬天就不行了,特別冷,有時腳筋都凍得伸不開。今年正月在廣場上表演,我的腳面磨破了,但看到觀眾那麼熱情,咬咬牙,堅持把那幾個動作表演好。”薛海威説。

  張家棣告訴記者,今年,左各莊桿會接到台灣民間團體邀請,正籌備去演出,讓台灣同胞也欣賞一下這項精彩的技藝。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中國功夫
  • 民間藝術
  • 竹竿
  • 文化遺産日
  • 演出
  • 雙打
  • 表演者
  • 2008年
  • 腳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