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光明日報:知識分子最應有奉獻精神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0日 12: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問 樵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因為,知識不僅是財富、力量,更是責任。奉獻,有各種各樣的外在表現形式,但其實質,乃是一種胸懷,它使人擺脫浮躁,擁有遠見。

  這是我們從“余夢倫班組”新老兩代航天知識分子身上獲得的感悟,也是當今每一個中國知識分子都有必要時刻自省的準則。“知識分子”四個字,不應該是“知識”加“分子”的簡單組合。

  老話説,“富不過三代”。全世界的企業都在擔心這一點。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裏,人們對“創新”的渴求,已經超越了單純對“財富”的關注。不僅因為財富的積聚越來越有賴於創新,而且,“創新者生存”正在成為新的競爭法則。如果失去了創新能力,哪怕是跨國巨頭,也很可能在短短數年間從輝煌的頂峰轟然墜地。

  “余夢倫班組”,是一群為火箭注入生命“基因”的人。40多年來,確保他們始終保持旺盛創新能力的“成功基因”又是什麼呢?

  是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人們耳熟能詳。對中國航天人來説,這是一種血脈傳承。走近這個特殊的群體,就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精神氣質。

  然而,僅有精神,創新之門不會自動打開。

  “余夢倫班組”的成功,在於找到了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創新能力的途徑。航天前輩對年輕人細心指點、傾囊相授,“老”組員對“新”成員傾力幫扶,年輕人眾人拾柴集智攻關,在開拓通天之路的過程中,每個人都甘做同伴前進的墊腳石。

  這是一種最樸實無華的奉獻。在利益糾葛的現實生活中,在可能一步登天的科學世界裏,做到這一點,需要過人的品質。

  正是在這樣一個人人奉獻的氛圍中,“余夢倫班組”的年輕人,既能獲得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視野,又能擁有從原點起步的從容。由此,創新不再是好高騖遠的口吐蓮花,也不再是閉門空想的無本之木,而是水到渠成的生活常態。

  “強國之需,我輩使命。”在“余夢倫班組”的工作區,高懸着這八個字。使命感,正是這個年輕的團隊肯於奉獻、甘於奉獻的淵藪,也是中國從白手起家到躋身航天強國的成功基因。

  衡量一個人是否配得上“知識分子”這個稱謂,不僅要看其知識是否淵博,也不僅看其是否有指點江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其能否擺脫一己之私的心魔糾纏,擁有心懷天下的氣度。

  “余夢倫班組”雖多是年輕人,卻為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一個榜樣。

熱詞:

  • 知識分子
  • 余夢倫班組
  • 基因
  • 知識
  • 財富
  • 精神力量
  • 精神氣質
  • 兩彈一星
  • 分子
  • 載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