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身邊的最美”何以令我們感動?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8日 14: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你人長得美,心靈也美,都美。”5月20日,劉延東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赴哈爾濱看望“最美教師”張麗莉。(5月21日,《黑龍江日報》)

  張麗莉她美在哪?

  在失控客車前的奮力一推,挽救了2名學生,自己卻面臨雙腿高位截癱和各種並發癥的風險;在五年多的執教生涯裏,既無編制又無醫保,僅拿著1000多的月薪,依然任勞任怨。

  都説師者如父母,父母給予孩子生命,老師給予孩子第二次人生。而她給予這兩位學生的,何止是第二次人生?

  以身作則,自化化人,她無愧於教師的典範;無私奉獻,身陷危難,她堪稱當代女性楷模。她的美在於將捨己為人轉化為本能。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當危機來臨,需要怎樣強大而堅定的愛心和責任感才能讓她舍命一推?如果換做我們,多少人會下意識地做出張麗莉式的選擇?

  無可否認,在許多人抱怨整體社會道德水準下滑的今天,各種公共事件一次次挫傷國人的恥感,刺穿道德的底線。在攙扶一位摔倒的老人前,先拍照取證,再施行救援;在被車輛反復碾壓的小悅悅身邊,路人步履匆匆,視若不見;“易糞相食”讓責任心淪為笑料和空談。社會分工越發精細,競爭日益激烈,“熟人社會”裏的各種道德約束早已消弭不見,無論事大事小,大家法庭上見。他人即地獄,終至人人即地獄。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一度絕望,一度心寒。

  所幸,總有些人和事,一如徹夜孤寒裏的微光,刺破黑暗,喚醒我們心底冰封的暖和善。躺在ICU病床上的張麗莉召喚著、彰顯著、還原著迷失已久的美和善。

  行為人師,德為示範。在利益關係紛繁複雜、價值觀追求多元的時代,師德對重塑公民道德精神的作用尤為重要。據統計,每六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是需要老師的少年。家庭、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更多地寄託在少年身上。某種意義上説,有怎樣的老師,就有怎樣的學生,就有怎樣的國民。

  就是因為有更多像張麗莉這樣的人的存在,我們相信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無數人的行為不斷地以“最美”的形式閃現。最美醫生、最美媽媽、最美護士……這些美,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麼偉大的動機和宏大的敘述,而恰恰是在隱忍中的堅持,在絕境中的相守,才得以喚醒我們心底埋藏已久的美和善。

  我們知道,並非所有的善舉和美德都會得到公眾的聚焦關注;但我們要相信,因為張麗莉們日復一日對自己人生信條的堅持,還會有更多的“最美”呈現。因為,在所有的美好中,都有著這個飛速前進的時代對於弱者的呵護和尊重,都有著國人最美好的傳統——善良。

熱詞:

  • 行為人師
  • 學生
  • 老師
  • 黑龍江日報
  • 熟人社會
  • 教師
  • 醫保
  • 醫生
  • 師德
  • 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