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從轉産搬遷到生態補償:鄱陽湖候鳥保護觀經歷變遷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6日 2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南昌5月26日電(記者羅鑫)世界環境日臨近,江西鄱陽湖畔的吳城小學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一隻由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扮演的“大白鶴”。下課鈴聲剛響,一群孩子歡呼著將“大白鶴”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

  “白鶴是當今地球上極度瀕危的物種之一,以‘白鶴’自述的形式與孩子們互動,旨在從小提高孩子們的保護生態意識,加強對珍稀候鳥的認識與熱愛。”工作人員舒國雷説。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和亞洲最大的候鳥棲息地。每年秋末冬初,成千上萬隻候鳥,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國、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抵鄱陽湖越冬。在此越冬的白鶴佔全球總量的95%,直到來年春季方才逐漸離去。

  5月底,白鶴、白枕鶴、鴻雁等越冬候鳥群落已陸續北遷。可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沿湖11個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卻沒因為候鳥北遷而停下宣傳保護候鳥的步伐。

  從1983年成立鄱陽湖保護區到現在,近30年來,鄱陽湖畔的村民已由過去的捕獵候鳥,到慢慢拆除捕獵工具“天網”,再到如今自覺保護候鳥的方向逐漸轉變著。

  在鄱陽湖三個保護管理站工作已逾16年的伍旭東説,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起,對鄱陽湖的過度開發與利用,致使鄱陽湖的生態環境日益嚴峻。

  “當時作為鄱陽湖生態重要組成部分的珍稀候鳥生存狀況堪憂。”伍旭東説,“收繳非法捕獵工具,對違法村民進行經濟懲罰。從1997年開始,專業打雁隊基本銷聲匿跡。”

  然而,收繳和打擊只是權宜之計。更重要的是,“不讓老百姓因為保護候鳥和環境而返貧,要讓他們在保護環境中獲益,這才是長久之計。”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吳和平説,鄱陽湖畔一些村民在保護區的引導下,通過轉産、外出打工、異地搬遷,不但生計未受影響,生活條件不降反升。

  永修縣吳城鎮一家養殖場老闆聶九一從小就生長在鄱陽湖畔,起初和許多村民一樣,認為買賣鄱陽湖候鳥理所當然。後來通過保護站工作人員的講解,意識到捕殺、買賣候鳥是違法的,於是想到了轉産。聶九一便開始依託鄱陽湖得天獨厚的廣袤草洲開辦養殖場,如今聶九一的養殖場規模已是吳城鎮最大的養殖場之一。

  吳和平告訴記者,為了保護鄱陽湖核心保護區,保護區對位於其中的大湖池、沙湖兩個漁場300余名村民,在附近縣城進行搬遷安置。

熱詞:

  • 候鳥
  •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保護站
  • 1983年
  • 生態補償機制
  • 生態旅遊
  • 觀鳥
  • 保護生態環境
  • 養殖場
  • 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