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貴州一山村的巨變:從“苦甲天下”到“全國千佳”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6日 1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赫章5月25日電(記者王超)很難想象,眼前這個滿山翠綠,村民豐衣足食的“全國綠化千佳村”,20多年前還有“苦甲天下”之稱:村裏一個30戶的村民組25家斷糧,村民赤貧、饑餓、衣不遮體、人畜同居。日前,記者來到貴州省赫章縣海雀村了解到,20年來,海雀人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在沙石飛揚的荒山種上了萬畝綠林,如今村民在林海中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海雀村屬典型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山高坡陡,平均海拔2300米,土地零星破碎,貧瘠瘦薄、綠化面積少、生態惡劣。1988年海雀村森林覆蓋率僅5%,人均佔有糧食僅107公斤。一颳風就飛沙走石,土地本來就不肥,風沙一過,連同種子一起卷走,收成極低。全村209戶農戶,房屋全是土墻茅草建成,垮塌事件時有發生。全村740人全是極貧人口。

  “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這是記者採訪時,71歲的海雀村老支書文朝榮反復提及的一句話,也是他年輕時反復思索得出的救村之法。

  1987年,文朝榮想到通過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來改變貧困。他在離家100多公里的赫章縣水塘鄉林場找到苗木,又動員村民參加種樹。起初村民抱著“飯都吃不飽,誰還去種樹?”的觀念反對文朝榮。經過文朝榮三番五次勸説,説明緣由,村民才勉強答應幫忙。

  每天文朝榮都會帶著300村民上山種樹,天亮出門,天黑才回家,午飯全在上山吃自帶的洋芋。“只有在山上種了樹,海雀才有希望。”文朝榮説。1987年到1989年的三個除夕夜,文朝榮全是在上山渡過的。

  全村人連續種了3個冬的樹,全村30多個山坡,11600畝的荒山全種上了樹苗。之後海雀村又響應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將1120畝耕地變成了林場。文朝榮告訴記者,海雀村以前水土流失嚴重,只有種了樹,留住水土,地肥了,就能少種多收,退些耕地是值得的。

  如今再到海雀村,已沒有一處荒山,成片的華山松、馬尾松將層層村子包圍,一棟棟白墻青瓦的黔西北民居矗立其間,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扭轉,土地提高了肥力,收成大幅提高。

  當地官員告訴記者,如今海雀村的森林覆蓋率達67.3%,森林總面積12800多畝,人均糧食佔有量307公斤,人均純收入4380元,人均林木折價達4萬元以上,家家都養有牲畜和家禽。此外,作為在長江、珠江上遊退耕還林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的回報,村裏每年還得到國家20余萬元的補助,全村812人只剩下192人屬貧困人口。

  在海雀村委會後面,有一棟被綠樹環繞的三層校舍,這裡是海雀村小學。李文華是海雀小學資歷最老的老師,據他介紹,海雀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因為貧窮飯都吃不上,來上學的人很少,而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村民也越來越注重教育,海雀村現在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連附近一些村子孩子也來海雀小學讀書。

  海雀村從1985年時“沒有一個初小文化程度的村民”到如今村裏走出了兩名大學生,也是這個曾經是“苦甲天下”的山村20多年裏發生巨變的一個縮影。(完)

熱詞:

  • 海雀
  • 榮全
  • 苦甲天下
  • 山村
  • 森林覆蓋率
  • 赫章縣
  • 退耕還林
  • 校舍
  • 人均糧食
  • 生態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