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在歷史的現場登臨送目(圖)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5日 04: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切社會激蕩變動在百年之後,都難免沉澱為紙上的詞語和套話。然而歷史遺留的痕跡多少存留在那裏,等著有心人去尋蹤追懷。在某種程度上,只有抵達那些歷史的現場,歷史才能從詞語和套話中浮現出來,變得面目清晰。

  譚其驤先生有言:“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臺。如果找不到舞臺,哪看得到戲劇!”説《民國前傳》(中國發展出版社,李禮主編)這本書有歷史地理學之價值,未免太過。然而,當演出的大幕落下,臺上的明星與龍套謝幕下場,觀眾來遲,對著空曠的舞臺,只好想象當時的身段與唱腔,想象這一切如何發生又如何歇止。《民國前傳》可以看做舞台下的一名凝視者。北京、天津、新會、旅順、成都、安慶……這些地名及其中的街巷,曾經有維新、立憲與革命的交錯登臺。在地理上的探訪,與時間上的追尋,百年前與百年後的影像重疊在一起,個人與時代的命運落實到一座院落乃至一座城市的興廢,於是所見的歷史更加清晰。

  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它壓過了怎樣的塵土、落葉和碎石,而當一塊小石頭恰好處在車輪之下時,它又怎樣倔強地讓歷史微微一顫。這樣的細節,只有去觸摸車轍裏每一個細微的痕跡才能體察。去尋找和觸摸這些痕跡,不僅僅是追尋歷史,也為了理解歷史。

  譬如瀏陽會館,當年的“莽蒼蒼齋”,如今已是西城區半截衚同的大雜院。目擊那些已生了荒草的磚瓦,才能理解譚嗣同的孤憤和慷慨,並想見他是怎樣在那個秋天的晚上靜靜等待緹騎上門。譬如五台,一個被五台山的名字掩蓋的山西小城,像今天大多數中國的縣城一樣,喧囂、封閉,物質和精神既豐足又匱乏,於是不難理解“東方伽利略”徐繼畬寫出《瀛環志略》,何以在後來數十年裏對中國毫無觸動,而遍覽此書的士大夫油然而生的是頑固的自豪。譬如西什庫教堂,曾經“愛國軍民”為了反帝英勇戰鬥的地方,現在是西什庫大街33號,名字的來源是明代皇家倉庫。勘察一下那些並不設防的建築,就能明白所謂義和團的勇敢無畏究竟是怎樣一團虛妄。

  還有廣州的萬木草堂,成都的岳府街,天津的小站,桐城的洋書店,這些地點有的依然保存,有的早已面目全非,但歷史就曾經驚心動魄地發生在其時其地。於是每一個到達的人,都可以在地理版圖上向過去登臨送目。

  《民國前傳》就是這樣的撫今追昔。儘管在某些地方它淺嘗輒止,但不妨礙讀者跟著文字和照片,去歷史現場做一回俯仰千古的憑吊。(吳久久)

熱詞:

  • 登臨
  • 歷史現場
  • 民國前傳
  • 瀛環志略
  • 愛國軍民
  • 歷史遺留
  • 伽利略
  • 興廢
  • 西什庫教堂
  • 萬木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