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武漢晚報:因為遙遠 所以美味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3: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突然爆紅,據説在首輪播出的深夜10點檔,不少吃貨當即就衝到街上一飽口舌之欲。

  我很羨慕這些饕餮之徒的好胃口。早晨吃的千層餅,排長隊買來的,喉嚨微刺的感覺持續至深夜,掩蓋了鏡頭裏麻婆豆腐的味覺撩拔。

  不只是掩蓋,礁石上摘來的紫菜曬乾時,我疑心有沒有加明礬,武火封鮮的清蒸魚,我疑心魚是不是雌激素喂的,咕嘟嘟冒著泡的鴛鴦火鍋,我盯著看的是面上漂的一層紅油,老阿姨端出一鍋窩窩頭,我的即時反應是“怎麼這麼黃”……

  我疑心這些“疑心”已經是妄想症的前兆,或者,借用貴州畢節疾控中心專家的“術語”,叫群體性心因性反應──不久前當地一所學校出現學生集體中毒,專家就是這樣診斷的。

  當然我知道,這跟《舌尖上的中國》無關,正如理論上美食與就該與地溝無關。公正説一句,就選材、態度、技巧,《舌尖上的中國》算得上一部誠意之作。

  但是,此紀錄片的紅火,大概還不是因為它有誠意,而是它意圖展示和確實展示出的美好,正在漸漸離去。

  “媽媽菜”漸漸成為空巢老人們的懷舊之作,年夜飯漸漸成為餐館最重要的營銷對象,那些工序複雜、手藝精良的廚藝,漸漸濃縮成不到一元錢的“一滴鮮”,聯想到20年前傾倒眾生的“黯然銷魂飯”,如今看本質,不過是矮銼窮的廚房小男人標誌之一。

  失去的是最美的,當然,橫亙在紀錄片與現實間最遙遠的距離,恐怕還是貴州畢節專家們的“群體性心因性反應”──我承認我是患者之一,因為我曾一度懷疑,舌尖上的中國,是當下的中國嗎?作為一個不合格的吃貨,我對吃的要求,不是味蕾,不是顏色,不是工藝,更不是文化,只要“它是能吃的”──能入口,然後味道,再顏色,再吃的文化,這是“吃”的天然的直線型要求,但是我居然把它倒過來,“頂朝下來底朝天”,可見病情之甚。

  我與專家們,總有一個病了。我病了不要緊,但若是專家們病了,左一個“心因性反應”,右一個“少量攝入無妨”,我倒是疑惑的很:未必專家、和指令專家説話的人們,就不買菜的麼?

熱詞:

  • 疑心
  • 美味
  • 舌尖上的中國
  • 群體性心因性反應
  • 心因性反應
  • 黯然銷魂飯
  • 術語
  • 紀錄片
  • 武漢晚報
  • 吃貨
  • 搜索更多疑心 美味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