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河北于家村:一座天然的石頭“博物館”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4日 1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石家莊5月24日電(記者 白林)這裡是石頭的天地: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橋石欄、石街石巷……步入街中,猶如徜徉在一座天然的石頭博物館。

  這就是河北省井陘縣于家村,一個保存完好的石頭文化古村落,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于家村四面環山,處在一個小的盆地之中,有400多戶村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石頭村逐漸為世人所知,吸引了大批的專家和遊客前來參觀考察。

  走進于家村,記者看到300多座四合院錯落有致,4000多間石頭房屋互不雷同,3500多米的街巷形如碧玉。明清年間建的清涼閣、真武廟、觀音閣、於氏宗祠等建築保存完好。整個村落佈局規範,有六街七巷十八衚同,皆為明清古道。更有石井窖池1000多眼,石壩梯田2000多畝。

  這裡的村民們很自豪地説,他們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謙的後人,村民95%以上姓于。500多年前,于謙的孫子于有道遷到于家村時,這裡是一片深山曠野,他艱苦創業,繁衍至今已24代。於氏後裔就地取材,利用豐富的石頭資源修成梯田,雕成石器,蓋成房屋,共同營造自己的石頭王國。

  在於家村,幾乎家家居住的都是石頭四合院。走進84歲的霍來清老人家,記者看到精緻的券頂石頭屋,院內的地面都是石頭鋪的,儲備雨水的井窯也是石頭建的。“我家這房子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住了有七八輩人。石頭房子不易損壞,還冬暖夏涼呢。”霍來清説。

  由於祖輩相傳,這個村大多數男人都會石匠手藝。“我18歲就跟父親學手藝,幹了幾十年的工匠,我家的四合院就是我自己建造起來的。”村民于鳳庭説,“那時蓋房子的石頭都是我推著小車從山上每次三四塊這樣取下來的。現在蓋石頭房子的成本比磚房都貴,沒有人再蓋了。”

  坐落在村東頭、建於明朝萬曆九年的清涼閣是于家村的標誌性建築。導遊史翠榮介紹説,“難以想象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築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輔料,以天然石底為基礎,塊塊巨石就地而起,有的長過數米,有的重達數噸。當年村裏最巧的石匠于喜春為了紀念先祖建起了這座石頭樓閣。”

  走進于家村石頭博物館,記者看到了大量的明清古石器、古農具和古用具等,體現了先輩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業精神。博物館裏陳列著兩塊保存完整的石碑,明朝萬曆年間立的《整飭村規》碑和清朝乾隆年間為規範村民用水而立的《柳池禁約》碑。碑文內容體現了于家村人形成的一套管理體制和道德規範。

  最具人文色彩的是一座始建於明末的“四合樓院”,這座樓院的家族在明清時代曾出過12名秀才,當時在這深山僻壤之地,實屬不易。民俗專家認為,規模宏大、獨具特色的石頭民俗文物群,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然而如今,石頭村的很多房子都無人居住、大門緊鎖,年輕人多半出去打工了,在村裏住的多是老人和小孩。“石頭村裏將漸漸只剩下石頭了。”老人們感慨道。

  史翠榮表示,憑藉著于家村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近年來,多部影視劇在這裡拍攝,大量外國遊客前來觀光。于家村已發展成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旅遊區。

熱詞:

  • 于家村
  • 博物館
  • 天然石
  • 石頭房子
  • 石閣
  • 四合院
  • 保存完好
  • 柳池禁約
  • 整飭村規
  • 石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