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隨著人口老齡化,相關矛盾日趨突出,黨代表呼籲——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3日 05: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海人口老齡化加劇,讓老人以什麼方式頤養天年,成為黨代表關注的問題之一。靜安區四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黃玉玲代表認為,除了增建養老設施外,子女也要盡責,除了物質上關心,精神贍養也不可少。會內訪談

  子女應多擔責

  40多歲的黃玉玲代表長期在社區工作。“我們居民區共有60歲以上的老人1400多名,佔29.1%。我們的主要工作對像是老人。”黃玉玲説,靜安區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老體系。如她所在的靜安寺街道,助餐點、日托所、老年大學都有,新建的樂齡家園內,有居家養老中心,還有洗衣、助浴、理髮、家政仲介等。

  黃玉玲感到,目前有兩個矛盾比較突出:一是養老設施不均衡。現在養老院建了不少,但中心城區比較少,老人要進去很難;郊區建了不少養老院,但老人覺得那裏太遠,不方便,所以不願意去;日托所不夠多,老人需排隊等候“入托”。二是有的子女把照顧老人的責任都推到了居委會。“現在獨居老人特別多,有的是孤老,更多的是子女不住在一起的空巢老人。”現在的為老服務,政府、居民要求都很高,為此,他們對14名年老體弱的孤老一對一結對關心,但有子女的空巢老人有幾百名,全靠居委幹部怎麼行?

  為此,黃玉玲建議,在中心城區把一些閒置房或舊廠房改造成養老院。她也希望社會能形成正確的輿論氛圍,促使子女盡到責任。

  會外走訪

  日托所還嫌少

  “大妹妹,我來了!”今天8時30分,78歲的李阿婆在女兒攙扶下,到長樂路上的靜安寺街道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托老所)報到。當她見到等候在門口的工作人員嚴阿姨時,立即上前拉起了對方的手。與此同時,一輛麵包車停在托老所門口,五六位老人懷揣著水杯,拎著布袋,依次下車,走進活動室,和先到的老姐妹們親熱地打招呼。接下來的安排是讀報、做操、學習手工編織,老人們充實而快樂的一天開始了……

  托老所一樓寬敞明亮的活動室兼作就餐室,二樓有3間休息室,擺放著20多張折疊式的沙發床,供老人午休,健身室和閱覽室與樓上的“陽光之家”合用。除了餐費,每位老人每月要交150元管理費。“和養老院相比,這裡的費用低很多,而且服務很完善。”負責人方佩兒説,自2009年10月開業以來,托老所已經陸續接收了25位老人,超過原定的20人額度,老人平均年齡82歲。

  按理説,托老所主要面向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而失能、失智,需要一對一照顧的老人則要去養老院。但家屬和老人往往更偏愛托老所靈活的養老方式和相對低廉的價格,不願離開。去年年底,靜安寺街道在愚谷村開設了第二間托老所,再增加20個床位。其中10個床位專門安置一些只能半自理,但又請不起全天候保姆的老人。

  81歲的廉阿婆告訴記者,如果現在再讓她回去和小輩同住,她要“考慮考慮”了:“只要他們平時有空來看看我,多打打電話,就行了。”廉阿姨的想法很有代表性,托老所提供了一個相對寬鬆的溝通氛圍,老人們對它的依賴越來越大。有些老人“一到長假就害怕”,因此希望托老所雙休日和國定假期也能開放。然而,對於這樣一個由政府購買服務的非盈利機構,365天天天開門,意味著要再增加將近三分之一的工作量,人員成本、服務成本都要相應增加,顯然需要投入更多。

  本報記者邵寧徐軼汝

熱詞:

  • 黨代表
  • 入托
  • 空巢老人
  • 養老設施
  • 養老體系
  • 做操
  • 自理能力
  • 精神贍養
  • 養老方式
  •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