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評論:離家出走呼喚溝通型家長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1日 18: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每日新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20日《新快報》報道,5月18日,深圳5名小學生集體出走。記者還看到一封家長手裏孩子所寫的信,信中透露了該小學生對自己“成績差”的擔憂,還表示“好久沒有見過爸爸了”。據涉事學校負責人稱,幾名學生出走的原因是家長期望過高,學生升學壓力太大。

  所謂尊重和溝通型教育,就是説,家長僅僅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是不夠的,更要將平等、自尊、獨立和自由等需要還給孩子。哪怕是為孩子好,各種發展規劃和設想,也要充分尊重孩子意見,實事求是,相互協商,不宜要求過高,不能自我決斷。孩子不是執行父母命令的機器,而是和父母具有平等人格的人。

  當下的孩子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獨立意識、個性都非常強,信息量也非常大,諸多事情都有與眾不同的個性思維,家長們更要善待、接納這種“時代新特徵”,認真引導,充滿賞識,共同進步,創造和諧的代際關係,讓孩子人格健全、心態陽光。

  道理很好懂,可真正蹲下去傾聽孩子的父母,不多;靜下心來和孩子談話交流的,很少。將孩子當做平等個體的,就更少了。不少家長儼如“狼爸”、“虎媽”:居高臨下,忽略孩子的自尊和情感需要;自以為是,光考慮自我需要,平時很少與孩子進行平起平坐的交流溝通,孩子在家裏找不到知音,只能向外尋求。還有,要求過高,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心傷纍纍,對家長和教育者失去了信任。就像新聞中的描述,“好久沒有見過爸爸了”、“家長期望過高”,就是這種反應。孩子失去了理性,才向外尋求安全和輕鬆快樂,離家出走。這類極端偏激事件,多是平時教育問題和煩惱矛盾的集中爆發。

  因此,應該用溝通型教育進行拯救。就是家長有過高的功利要求,也應將尊重和溝通意識放在首位。通過溝通,釋放孩子的各種內在壓力;通過溝通,走進孩子內心,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成為孩子的心理朋友、成長夥伴;通過溝通,更將家長的要求默默傳達過去,給孩子出謀劃策,讓孩子得到循序進步。“心通”則“百通”,溝通真的是孩子的“成長催化劑”。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阿貸爾法伯在《如何説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説》,作者認為,“家長培養孩子的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幫助他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親自經歷各種問題帶來的掙扎,在自己的錯誤中成長,讓孩子依賴感降到最少,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感的人”。“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尊重孩子的努力、不要毀掉孩子的希望等”。卡耐基也説:“太陽能比風更快地脫下你的大衣;仁厚、友善的方式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變別人的心意”。

  只要家長將孩子當做無話不談的朋友,出謀劃策的高參,相互信任的夥伴,成為孩子的“心理導師”和“情感朋友”,離家出走之類的悲劇就一定可以避免。(河南耿銀平)

熱詞:

  • 家長
  • 離家出走
  • 學生出走
  • 百通
  • 新快報
  • 培養孩子
  • 走進孩子
  • 人格健全
  • 教育者
  • 法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