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通訊:百年溪硯借曾國藩“上位”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0日 2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深圳5月20日電 題:百年溪硯借曾國藩“上位”

  中新社記者 鄧霞

  在深圳文博會湖南展館前,來自晚清重臣曾國藩故里的雕刻師張學軍,展示的溪硯製作工藝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眼球,只見他手上的小刻刀在溪石上來回遊走,一棟栩栩如生的曾國藩藏書樓便躍然眼前。

  如果不是看到現場播放的宣傳片,很難想像,這方不打眼的小硯臺竟有不輸于中國四大名硯的“資本”。

  據史料記載,清代“湘學復興導師”鄧顯鶴曾與大書法家何紹基共同鑒賞過溪硯。鄧顯鶴在《南村草堂詩鈔》中寫道:“以湘鄉雪花灘石為硯,佳者過端溪,五蓋不足言也。”何紹基更感嘆:“湘石佳者可奴隸五蓋,端溪上品無以過。”可見,當時的溪硯能與廣東端硯相媲美。

  溪硯最出名的還是其與曾國藩的不解之緣。據傳,曾國藩在文學上卓有成就,是因溪硯助長了他的文氣。這一説法雖無從考究,但在清咸豐、同治年間,曾國藩經常攜帶溪硯與文人墨客吟詩作文,甚至將其作為貢品進獻給同治帝,被同治帝置於龍案使用。

  然而,這樣一方揚名于清代朝堂、濃縮數百年湖湘文化的名硯,卻長時間鮮有人知。

  究其原因,無外其幾度沉浮的歷史。溪硯最初只為當地文人自己賞玩,其開發興盛於民國初年。當時,抗日名將宋希濂的父親宋樾生開辦了溪硯公司,鼎盛時有硯工200余人,産品遠銷東南亞,後因戰亂而倒閉。上世紀70年代,恢復生産的溪硯在廣交會上再次亮相並暢銷東南亞。後因雕刻“天女散花”等圖案被視為封建復古而停止生産。之後,溪硯就銷聲匿跡。

  張學軍告訴記者,溪硯的製作原石來自雙峰縣一個叫溪口雪花灘的地方,因地而名,稱為溪石。用溪石製作硯臺,所得墨汁細膩均勻、黑亮沉凝;如遇寒冬,只稍以嘴呵氣,即可化水研墨。

  正是這大自然的賜予讓溪硯有幸“重出江湖”。2004年,溪口當地的6位農民企業家聯合開辦公司,使中斷了近30年的溪硯重新開工生産,並將産品命名為“國藩溪硯”,用途也從實用性工藝品漸漸過渡到以藝術性為主、實用性為輔的觀賞收藏品。

  “溪硯的題材多以湖湘文化為主,如毛澤東故居、曾國藩藏書樓、岳陽樓等。”張學軍指著此次帶來深圳的溪硯精品説道。他告訴記者,公司還有一件“鎮廠之寶”──以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場景為主題的大型溪硯《汶川會師》。“那塊1平方米大小的三角形硯臺上,雕刻著近百個人物,3名雕刻師花費了近半年時間。”

  如今,“國藩溪硯”借助曾國藩的名氣和精湛的雕刻藝術已聲名鵲起,成為不少書畫、收藏家的“心頭好”。其省級非遺傳承人曹冠明今年初還遠赴台灣展示溪硯製作工藝。(完)

熱詞:

  • 曾國藩
  • 溪石
  • 上位
  • 五蓋
  • 文博會
  • 資本
  • 國藩溪硯
  • 重出江湖
  • 張學軍
  • 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