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最南的海,最藍的海……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寧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晚清重臣李鴻章

夢幻般美麗的南海

  ▲廣東水師提督李準

  1909年5月29日,下午4時。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著甲午戰敗後的一批失意海軍官兵,駕駛著破舊的艦船,緩緩駛出榆林港,開始對西沙群島進行巡閱。這是一次意義深遠的主權宣示行動,也是自甲午戰敗之後,沉寂多年的中國海軍重返南海的第一次努力。

  中國南端蔚藍的廣大水域,一直是東亞各國海上貿易和交往的通道。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作為此片海域中最大的國家和經濟貿易體,中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掌握著最為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主導著當時的海上交通,在海外貿易和航海活動中獨佔鰲頭。

  1511年,葡萄牙人攻陷馬六甲,掌控南海門戶之後,南海才由一片半封閉的東亞之海,轉為世界性的南中國海,歐洲海洋勢力紛至沓來,中國在此區域佔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由此發生改變。

  此後三百年間,由於中國一再採取退縮的海洋政策,加之東亞各國內部海洋貿易的衰減,使得中國在此海域的活躍程度大為減弱。及至1870年代,雖然仍有不少民間船隻往來于南洋各地,無數沿海漁民拓殖于海島礁盤,但在國家層面,中國官方對此片海域的控制力,卻只能以“有海而無防”來形容。

  1874年,李鴻章上《籌議海防折》,提出加強海防,“備東南萬里之海疆”,包括南海在內的中國廣大海域的防務問題,才真正被納入到國家視野當中。但相對於西方各海洋國家積極的、進攻性的海外拓展,中國此時提出的海防政策依然是被動和防禦性的,主要是迫於外力,尤其是與中國臨近的日本海上勢力急劇擴張的壓力。

  此後,中國海軍勢力勃興,以北洋水師為主的中國海軍實力一度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地位。甲午一役,中國海軍遭受重創,數十年苦心經營毀於一旦,海軍艦船損失殆盡,海軍機構遭到裁撤,海軍軍官被大量罷黜,經費削減、人才凋零,一片哀鴻遍野之態,時人竟至談海色變。

  就是在此一片廢墟上,中國海軍開始了艱難的重建歷程。幾乎與此同時,美國海軍將軍馬漢的《海權論》思想風行各國,“海權”、“海軍”被提升到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略層面。在此思想的支配下,各強國無不加強了對海軍力量的投入以及對海洋權益的爭奪。作為東亞海域最重要的交通通道,南海島礁也自然成為各國覬覦的對象。

  也正是有此背景,李準在1909年的巡海行動,在晚清的落日夕照下顯得如此悲壯,但卻透露出中國海權意識的覺醒。

  也正是以李準巡海為起點,重返最南、最藍的那片深海,成為貫穿中國人心靈的世紀主題。這期間,既有法律界人士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對南海主權在法理層面的維護,又有海軍軍人在抗戰之後收復西沙、南沙等地的實際行動。1950年代之後,兩岸雖然處於分治狀態,但南海權益卻依然是雙方默契維護的共同底線。

  一部20世紀的中國南海史,既有家國離亂、坐視海權喪失的傷痛,也有據理力爭、巡弋萬里海疆的光耀。但無論如何,理清百年來中國人海權意識點滴累進的來路,才能更清晰地廓清當下,引照未來。

熱詞:

  • 海色
  • 中國海軍
  • 李準
  • 海權論
  • 廣東水師
  • 籌議海防折
  • 主權
  • 提督
  • 島礁
  • 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