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人民日報:本科生為何不能署名"第一作者"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7日 11: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創新就是要打破框框、挑戰權威、超越前輩。精力充沛、思想活躍、不守規矩的年輕人,取得新發現、搞出新發明的可能性更大

  “五四”青年節沒過幾天,就看到“本科生不能署名第一作者”的怪事。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南開大學的一名本科生,把自己完成的一篇論文投給國內某家有名的學術期刊,得到的回應令人無語:論文符合發表要求,但希望最好把導師的名字署上,而且導師必須是第一作者。最終,這位還沒有導師的本科生,只好按照編輯部的這一特別要求,讓指導老師充當第一作者,論文才得以發表。據中青報記者調查,有類似遭遇的本科生不止一例;有的學生因為不願意向“身份歧視”低頭,結果論文無法發表。

  實事求是是做學術的基本要求,學術至上當為學術期刊的基本原則,對於投稿,本應只管水平、不問身份。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據知情者透露:學術期刊本來對論文作者的身份沒有要求,但許多刊物為彰顯知名度、追求轉載率和引用率,特別希望作者有教授、博導頭銜。如果作者是不知名學者或者本科生,期刊會覺得降低檔次,也會影響“大牌”作者的投稿積極性。為此,有些雜誌在介紹本科生作者時,故意隱去年齡及學生身份,只註明其所在單位。

  有道是“適者生存”,仔細想來,上述學術期刊的“身份歧視”,不過是“重資歷、輕學術”的國內學術環境下的條件反射。在各類科技活動中,類似“重名輕實”、“尊老歧幼”的現象可謂比比皆是:科研立項,非得有學術“大佬”&&不可,好像資歷越深、年紀越大越有權威;成果評審,必須要院士當評審組組長,似乎不如此就不夠層次;申請科研項目,名頭越大、資格越老的“中標率”越高,名氣越小、資歷越淺的年輕人淘汰率越高……

  學術研究特別是科技創新,不像老中醫看病——越老越有經驗、越老越靈光。看看中外的科學史就不難發現,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往往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創造。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只有26歲,法拉第證明電磁感應時只是一名助理實驗員;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時不過30齣頭,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時連副研究員都不是……創新就是要打破框框、挑戰權威、超越前輩。精力充沛、思想活躍、不守規矩的年輕人,取得新發現、搞出新發明的可能性更大。

  近年來“重視年輕人”、“鼓勵青年拔尖人才”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實際行動中的“重名輕實”、“尊老歧幼”卻數見不鮮甚至讓人習以為常、見怪不怪,這在無形中打擊了年輕人的創新熱情、減少了年輕人的創新機會。

  國際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科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日前談到“在美國工作24年的體會”,第一條就是“特別給年輕人提供機會”。國外學術期刊包括許多頂尖刊物都不乏本科生作者,很多學術基金都支持本科生從事學術活動,鼓勵他們發表論文。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大潮中,希望有關部門、單位能給年輕人提供更多機會,而不是只把“重視年輕人”、“鼓勵青年拔尖人才”挂在嘴上。

熱詞:

  • 本科生
  • 植物抗逆
  • 建設創新型
  • 不能
  • 學術期刊
  • 尊老歧幼
  • 五四
  • 重視年輕人
  • 重名輕實
  • 大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