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援夢”西海固 有愛不孤獨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7日 0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寧夏西海固,一個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認為是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素有“苦脊甲天下”之稱。面對這裡的艱苦環境和貧困面貌,一位紮根西海固山區調研十年的社科學者和一位年輕的媒體工作者發起了“援夢西海固”活動,為患病貧困農民帶去了新的希望。

  林燕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在今年3月份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國記協組織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巡迴報告會上,林燕平作的報告《我與西海固的不了情》感動了臺上台下許多人,其中就包括光明網新聞中心編輯張璋。

  在報告裏,林燕平重點講到了兩戶農家,其中一戶是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駱駝巷村陽洼自然村的何佔庫家。何佔庫,人稱何老三,49歲,家境貧寒,老婆是一位殘疾人,必須在他的照顧下生活。然而,這個家裏作為頂梁柱的他卻得了脈管炎,足趾潰爛,不能勞動,只得日日架著雙拐。由於一直沒有去醫院診治,病情越來越嚴重了。

  “何老三的病不能再拖下去了!”她們的心中燃起堅定的信念。

  4月30日,天下起了雨,雨越下越緊,誰也沒想到在這樣的雨天裏,何家簡陋的黃泥小屋迎來了幾位北京來的客人。

  何老三家在村裏的一個小土坡邊上,他住的屋子只有10平方米左右,墻壁早已被炊煙熏得黑一塊、黃一塊,衣物就塞在幾個白色大編織袋裏,鼓鼓囊囊的。

  此時,何老三並不知道,在這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裏,林燕平和張璋為了給何老三治病操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她們在緊張的日常工作之餘,先是與寧夏固原市醫院聯絡,免費為何老三做身體檢查;在得知必須進京治療後,又通過各種渠道在北京市多方聯絡治療脈管炎的醫院;同時,還要努力籌集何老三進京的路費和醫療費……

  傍晚,何老三要告別家人奔赴北京了。他拄著雙拐走在最前面,他的家人就站在坡上遠遠地望著。何老三唯一的孩子何昊只有6歲,是爸爸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小傢伙很捨不得離開爸爸,但又隱隱約約地感覺到爸爸去北京看病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站在坡頭大喊了一聲:“阿姨,我聽話!”

  現在,經過武警北京市總隊醫院的精心治療,何老三的病情已經有所好轉了,截肢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已經可以不用雙拐下地走路了。

  林燕平和張璋給這次行動取了個深情的名字:援夢西海固——援助夢想、凝聚真情,讓更多患病的貧困農民擁有生活的希望。一路上,許多愛心人士加入到了“援夢”的行列:

  何昊所在的小學聽説這件事後,發起了捐款,捐款箱裏滿是一張張褶皺的帶著濃烈炕煙味的小額紙幣,一塊、五毛、一毛……

  北京四中愛心社的學生們聽説這件事以後,也積極捐款,學生代表將1.1萬多元捐款送到了何老三手裏……

  北京建工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走轉改”巡迴報告團成員將2萬多元救助金交到何老三手中……

  張璋感慨地説:“他們的出現,每每在我們困惑迷茫的時候,讓我們感到自己並不孤獨。在人性向善的光環下,一切困難都是微不足道的。”

  據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熱詞:

  • 何老三
  • 援夢
  • 治療
  • 醫院
  • 病情
  • 貧困農民
  • 我與西海固的不了情
  • 脈管炎
  • 足趾
  • 學生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