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馮端星”正式命名 近30位院士聚南京為馮端賀壽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6日 12: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科學大師馮端資料圖

  中新網南京5月16日電(李鐘梅盛捷)15日,來自全國兄弟院校、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院所近30名院士齊聚南京,共祝科學大師馮端院士九十華誕,同時正式將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命名為“馮端星”。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楊國楨、范海福、李方華院士,理論所歐陽鐘燦、吳岳良院士,上海技物所沈學礎、褚君浩院士,北京大學甘子釗院士、清華大學朱邦芬院士,中國科技大學侯建國、張裕恒院士,南京大學王業寧、陸埮、鄭有火鬥、邢定鈺、祝世寧、王德滋、薛禹群、蘇定強、王廣厚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張翔等均來為馮端祝壽。

  在祝壽會上,“馮端星“同時被命名——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2008年3 月3日發現、國際編號為187709的小行星,已獲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准,正式命名為“馮端星”。

  馮端先生1923年出生於江蘇蘇州的一個書香門第。作為一個科學大師,馮端的成就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20世紀60年代,馮端組織設計並研製了我國第一台電子束浮區區熔儀,成功地制出了鉬、鎢單晶體。之後,他開創了中國晶體缺陷物理學科領域,繼而廣泛開展功能材料的缺陷與微結構研究,躋身國際前沿。20世紀70年代後期,馮端及其合作者在國際上最先開展了微米量級週期的聚片多疇鈮酸鋰晶體的製備技術和相應非線性光學準位相匹配的研究。1980年,首次通過實驗實現了諾貝爾獎獲得者N?Bloembergen早在1962年提出的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準位相匹配條件,同時發現了光倍頻的增強效應。

  1980年,57歲的馮端被評為中科院院士。20世紀80年代中期,馮端先生積極倡導和推動納米科學領域的研究,並和嚴東生院士為首席科學家,主持了納米科學技術領域第一個國家級項目——“八五”國家攀登計劃項目“納米材料科學”,並取得了眾多創新性的成果。在馮端先生倡導下,1984年南京大學物理系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原子團簇物理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被國內外同行認為代表了該領域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為了躋身世界科技領域的先進行列,馮端把目標放在凝聚態物理學與材料科學的匯合處,從研究微結構,並朝向人工控制微結構來獲得性能優異的新型材料發展。1984年馮端創建並領導了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實驗室。期間,馮端撰寫了《凝聚態物理學新論》和《凝聚態物理學》。他的學術視角觸及多個領域,科學工作跨越物理學和材料科學兩大學科,成為我國金屬物理學和凝聚態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完)

熱詞:

  • 馮端星
  • 1980年
  • 晶體缺陷
  • 南京大學
  • 凝聚態物理學
  • 賀壽
  • 微結構
  • 八五
  • 科學大師
  • 材料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