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乘坐專列的 “現代插秧客”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3日 06: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黑龍江新聞網-黑龍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插秧專列”的開行,一批批“插秧客”奔往三江平原腹地的水稻産區。這些“插秧客”傳統的農民工,其身份不知不覺被人們加上了一個定語,被稱為:“現代插秧客”。

  記者跟蹤採訪,真實感受發生深刻變化的今昔。

  5月10日6時30分,海倫市海星鎮長勝村村民岳麗波登上前往綏化的長途客車,一起同行的還有她同村的5個親屬。大家一路上有説有笑,顯得十分興奮。作為一名老“插秧客”,每年的這個時候,岳麗波都會和同鄉們一起趕往綏化,再乘坐“插秧專列”前往農墾建三江管理局。哈爾濱鐵路局為解決建三江地區水稻插秧用工之需,在綏化專門開通了“插秧專列”。

  不到10時,岳麗波們來到綏化火車站,此時距離他們乘坐的“插秧專列”開車時間還有8個多小時。她們早來,可不是心裏沒數,在等車之餘大家都在交流、談論著哪有什麼活,誰家的工錢高,哪家的條件好。原來這裡就是一個信息場,她們的“活”在這裡就已經開始了。

  記者與岳麗波聊起了她多年的插秧經歷。麗波説,她去建三江插秧已經6年多了,這六年的變化可是太大了。剛開始去的時候,是真正站在水田裏插秧,那時候,工錢是按一坰地1000元的標準給,去一次也就掙2000多元。如今建三江水稻面積不斷擴大,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現在的“插秧”其實是給插秧機上苗。岳麗波説她幹的是插秧補苗工作,剛開始幹不好,但因為僱主家都用上了農機,從去年開始她就跟著別人慢慢學。去年的工錢是一天220元,今年已經漲到了一天240元。這一趟10多天,能掙五六千元,相當於在家一年四分之一的收入。

  來自巴彥縣龍廟鎮的焦志發已經插秧10多年了,今年67歲的他幹的是挑苗工作。他説,歲數大了,新鮮事物接受的慢,只能幹點力氣活,可這力氣活也挺走俏的。焦志發説,現在農場對挑苗工的需求挺大,這主要是因為插秧機的型號不斷在變。他的僱主家,過去用的是小型6排的“水上漂”,現在都換成大型8排的“大洋馬”了,插的數量多,速度也快。因此每天挑苗的數量也得跟上去,否則供不上插秧機的量。

  除了挑苗、插秧、補苗,最令大家羨慕的工作是開插秧機,因為掙錢最多。來自海倫市前進鄉的鄭德志就是大家眼裏的“技工”。他告訴記者,前幾年去的時候也是和別人一樣,插秧苗、擺秧盤,後來發現插秧機的數量越來越多,就開始學習開插秧機。鄭德志略帶得意地對記者説,開插秧機工作相對輕鬆,每天卻能掙300元;幹什麼沒有技術都是不行的,聽説咱們在搞現代農業,現代農業需要現代農民,有人稱呼我們為“現代插秧客”呢。

  17時35分,帶著春天的希望,插秧大軍們踏上了開往三江腹地的專列。今年,綏化火車站預計運送插秧農民工2.8萬人。這些農民工主要來自綏化、北安、黑河、綏棱、海倫、慶安等地區,打工目的地為新友誼、建三江、紅興隆、換新天、前進鎮等墾區。據相關人士介紹,今年綏化火車站通過“插秧”專列運送的農民工數量和去年相比,大約減少了6000余人,這主要是因為機械化的大面積鋪開,使得對人工的需求有所減少。

熱詞:

  • 插秧
  • 插秧機
  • 現代農業
  • 秧盤
  • 插秧專列
  • 現代插秧客
  • 建三江
  • 插秧客
  • 技工
  • 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