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語文常談》在港重印27次 列入學生重點讀物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1日 09: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2年澳門圖書館周”啟動的第一天,自己便在澳門塔石廣場書市購得呂叔湘先生的《語文常談》。翻開版權頁,看到此書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從1982年到2005年,滿打滿算24個年頭,不光每年重印,有時還不止印一次,已重印27次。

  呂叔湘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他的《語文常談》,看上去也就是一本32開、116面、總共才6萬多字的小書。作為一位資深的語言學專家,中國語言複雜,北方話、吳語、湘語、贛語、粵語、客家話、閩南話、閩北話等等八大方言的覆蓋面遍及東南西北中,他覺得推廣普通話是解決語言交叉矛盾的比較可行的辦法,因而不失時機地在書中宣傳中央政府的意圖:“推廣普通話,是為消除方言之間的隔閡,而不是禁止和消滅方言。”

  中國的語言文字歷來存在三難;識字寫字難,寫文章難,不同地區的人説話都能聽懂難。比如港澳地區最流行的是粵語,居家時,聚會聊天時,同事之間談工作時,相互間都“冇問題”(沒有問題),可以“即管講”(儘管講)。而如果出門旅遊,或者外出聯絡工作什麼的,越過嶺南,再向北,到了人們對粵語的接受能力為零的地方,再用粵語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意思,別人聽起來一頭霧水。

  記得一位朋友説,他從內地初到澳門時,廚房的下水道出了毛病,於是請修理工來修理。修理工來了,當時正巧天在下雨,修理工便説“好天”來修,意思是天氣晴朗時水泥容易幹,下雨天會影響維修質量。而朋友偏偏把“好天”聽成“後天”,還自以為聽明白了,並且掰著手指頭算,今天、明天、後天,數到第三個手指頭就停下來了。修理工看他做的手勢,知道朋友沒有聽明白,於是又説“好天!”朋友説:“我知道是後天!”最後,他從修理工連説帶比劃中聽懂的“下雨”“太陽”“天氣”幾個關鍵詞中,才揣摩出是“等天氣好了來修理!”

  如果有事想提前去辦,北方人就打聲招呼説“先走”,而在港澳地區,人們卻習慣説“走先”。儘管表意一樣,而表述的程序、方言讀音、會意字應用有所不同時,則非常容易造成交流困難。

  而隨著“一國兩制”的社會制度的建立,隨著港澳與內地關聯的緊密和交往的頻繁,在港澳地區,從社會到學校,都在不斷地加強對漢語語言的學習。一些公開資料顯示,把《語文常談》列入學生的重點讀物,已經成為一種慣常現象,比如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規定學生在兩年內必讀的五本書中,就有《語文常談》;比如玫瑰崗學校,規定“升中七”的學生,必須“完成兩題實用文寫作、一題文化專題題目及預習《語文常談》一書”。

熱詞:

  • 學生
  • 語文常談
  • 閩北話
  • 贛語
  • 重印
  • 天氣
  • 讀物
  • 粵語
  • 修理工
  • 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