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兒童文化如何尋回傳統?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0日 10: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京報漫畫/趙斌

  莫裏斯 桑達克,美國圖畫書大師,代表作《野獸出沒的地方》,83歲;張松林,中國老一代動畫片導演,代表作《沒頭腦和不高興》,80歲。兩位原本互不關聯的大師,5月8日同一天辭世,引來網上各大兒童閱讀論壇的一片哀思。

  稍稍有點年紀的讀者,肯定記得小時候蹲在一台小小的黑白電視機前看《沒頭腦和不高興》時的歡樂,對於那個建了萬丈高樓卻忘記設計電梯的沒頭腦同學,更是記憶猶新。但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説,動畫片導演張松林的名字,其實是有些陌生的。人們熟悉的,只是他的作品:《半夜雞叫》《誰的本領大》,等等。更遺憾的是,這些經典,其實正在淡出當代孩子的童年生活。現在的孩子,談論更多的,是喜羊羊,是功夫熊貓。

  相對而言,桑達克的情況則大為不同。這位與米老鼠同歲的幻想大師,得過最重要的圖畫書獎項凱迪克獎,得過兒童文學的最高獎安徒生獎,《野獸出沒的地方》在2009年還被改編成電影和小説,作者的另一部名作《在那遙遠的地方》更是被評論界賦予重要的哲學內涵,一次次進行解讀。一句話,桑達克和他的作品,不僅僅是記憶,他更屬於當下的主流文化,既屬於孩子,也屬於成人世界。所以,人們對張松林先生的辭世,哀思之外,還有憂傷,憂傷往日的不再;而對桑達克,懷念之餘,讀者更會慶倖,慶倖他留下了那麼多偉大的作品,而且我們現在還可以繼續閱讀它們──此外,那麼多後來的圖畫書作家繼續談論著桑達克對他們的影響,也讓人們看到其中的文化傳承意味。

  把《野獸出沒的地方》與《沒頭腦和不高興》進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各自代表了兒童文化的一個高峰。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何一個高峰轉化成了傳統,而另一個高峰,卻消失成了記憶。

  在這裡,不妨看看外面的傳統。100年前的圖畫書鼻祖“彼得兔”,現在還是全世界廣受歡迎的兒童文化形象,《哈利 波特》系列更成為席捲兒童與成人精神世界的文化主流,而像聖埃克蘇佩裏(《小王子》)、詹姆斯 瑟伯(《公主的月亮》)等文學巨匠同時去為孩子們創作作品,更是一種流傳有序的風氣,這也直接導致了一大批經典兒童文學作品的誕生。不久前,美國桂冠詩人唐納德 霍爾的圖畫書作品《趕牛車的人》被翻譯成中文,文字和畫面,美得令人嘆息。

  對比之下,這些年,關於傳統兒童美術片的衰落,已經有了太多的討論,人們對《大鬧天宮》《三個和尚》《小蝌蚪找媽媽》等名作的回憶,也已經無需再説。有些令人遺憾的是,在經典名作進入歷史的同時,無論在影視還是文學層面,我們沒有看到太多同樣的經典作品涌現。甚至,兒童文學和影視本身,在主流文化的言説之中,也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主流文化的漠視,加上本身創造力的匱乏,有可能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如此,我們的孩子們,將在一種怎樣的文化環境中成長?

  我們曾經也有過兒童文化的黃金時代。豐子愷為孩子們畫過插畫,張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更是經典名著。幾十年前,大畫家林風眠、關良等還為《小朋友》雜誌畫過封面畫。遺憾的是傳統最終沒有成為傳統。為了孩子,現在或許是到了要重新找回傳統的時候了。

  □涂涂(新京報文娛評論員)

熱詞:

  • 兒童文化
  • 沒頭腦和不高興
  • 圖畫書
  • 野獸出沒的地方
  • 孩子
  • 文化傳承
  • 半夜雞叫
  • 小王子
  • 小蝌蚪找媽媽
  • 大鬧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