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合資壽險遭遇七年之癢另立門戶謀求二次創業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1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牛網電子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蘇微佳

  5月3日,北大方正集團收購青島海爾投資發展所持海爾人壽51%的股權獲得中國保監會批准,海爾人壽更名為北大方正人壽。海爾人壽成為繼太平洋安泰人壽之後,又一家中外方創始股東雙雙撤資、徹頭徹底更名的合資壽險公司。

  股權遭遇變更的合資壽險不在少數。調查顯示,已有中德安聯、金盛人壽、交銀康聯、海爾人壽、長生人壽、瑞泰人壽、中美聯泰等公司,發生過至少一次創始股東撤資的情況。這還不包括已經成功轉制中資壽險的天安人壽、光大永明和建信人壽。

  遭遇“七年之癢”

  當初中外方股東成立合資公司,都懷有美好的願望,但隨著盈利遙遙無期以及中外方股東在公司戰略上的齟齬,只能以分手告終。當然,交銀康聯和建信人壽有些特殊,原中方股東中國人壽和太平洋保險為避免上市後的同業競爭,所以選擇了退出。

  本刊顧問、中央財大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教授表示,合資壽險公司股東變更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目前看來,中方股東撤資的比例高於外資。多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中方股東,當初憑藉對金融機構經營牌照的一腔熱情進場,但卻對壽險盈利週期缺乏認識,最終因無法持續注資而離場。而外資股東的離開主要因為對中國市場的缺乏了解,難以實現最初的目標。

  海爾紐約人壽中外股權變更波折,看得出中外方股東的糾結。2010年12月,紐約人壽分別向青島海爾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相互會社分別轉讓25%海爾紐約人壽的股權,完成外資股權的更替。如今,青島海爾又向北大方正轉讓絕大部分海爾人壽股權,拱手讓出合資壽險公司的控股權。

  面臨“二次創業”

  完成股東更換後的合資壽險公司更多是被當作新公司來經營。因此,第一步就是更換公司名稱,最為典型的就是海爾人壽,從最初的海爾紐約人壽,變為後來的海爾人壽,再到現在的北大方正人壽,名稱上前後已經沒有了關聯。“建信人壽”與“太平洋安泰”在名稱上也沒了關聯。業內人士認為,這既是為了彰顯控股股東實力,也是為了割斷與以往文化的聯絡。

  更名之後,新股東會依託自身優勢,為公司帶來最核心的渠道、客戶資源,對短期發展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成功轉成中資壽險的建信人壽,新開銀行渠道成功彌補公司渠道發展單一的不足,今年第一季度實現保費收入14.6億元,同比增長668%。此外,中美聯泰、交銀康聯、長生人壽也都保持了至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

  可是,更名也意味著原有品牌等無形資産的流失。那些有過股權變動的合資壽險已經算得上是“大齡青年”,成立時間短的有七八年、長的要超過十多年,在親歷中國壽險市場發展的同時,他們投入了相當的財力和時間,逐步建立起相當的客戶資源和品牌熟識度。對於新公司名稱,公司同樣要花大力氣去推廣,在保險公司越累越多的情況下,花的財力和時間只能比原來更多。不久前,有消費者還因保險公司名稱發生變化,懷疑自己的保險是否還能繼續生效。

  業內人士指出,更換股東後換名字原本無可厚非,可是,應該考慮客戶和市場的接受度,否則更名將會給客戶造成不便。

熱詞:

  • 合資壽險
  • 二次創業
  • 七年之癢
  • 壽險市場
  • 海爾紐約人壽
  • 合資公司
  • 太平洋安泰
  • 建信
  • 大齡青年
  • 交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