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華西都市報:“對等尊重”是質樸的道德書寫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04: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道德饑渴的當下,但凡善舉,總容易被當做適口的“心靈雞湯”。若再裹上些“新聞性”,就更能滿足“樹典範”的慣性報道模式。

  近日,網上瘋傳一張美國小夥陪行乞老人吃薯條的照片。據媒體調查,照片中的小夥中文名叫陸傑森,在中國留學。陸傑森稱,有人告訴他乞丐多是騙子,但他並不了解中國國情,覺得能幫就幫。(5月7日《現代快報》)

  外國人的“身份標簽”,行乞者的卑微符號,在緊挨而坐、一起吃薯條的瞬間,抹消了地位上的隔閡。這不乏噱頭的溫馨場景,無疑頗具“新聞價值”;在網絡的裂變傳播下,它迅速擴散,儼然成了“愛心不分國界”的標本。

  在“樂善好施”已成價值正確代名詞的語境下,陸同學的善舉,理應被認同。拾掇細節,會發現陸傑森的“有愛”,並非居高臨下的施捨,而是人格平等的關懷。“席地而坐”“一起吃著聊著”……此類細節,闡釋著“對等尊重”的涵義。畢竟,從世俗眼光看,行乞者衣衫襤褸、臟兮兮,似乎有礙觀瞻。可在陸傑森眼裏,“乞丐也是人”,也有著應被珍視的尊嚴。

  在道德踐履中,陸傑森沒做旁觀者,而是將行善化作習性。面對媒體採訪、溢美之詞,他莫名其妙:“採訪我,倒讓我害羞”。與其稱,這是謙抑,不如説是他的心態流露:對他而言,對弱者伸援手,是在打撈自己的良心,壓根算不上“新聞”。

  “外國小夥陪行乞老人吃薯條”,何以成新聞?説到底,是因它極具比照性。在道德氛圍稀薄的情境裏,公眾愛心的習慣性缺席,讓善舉日益淪為稀缺品。假若路過者是你我,會是怎樣的境況?許多人答案會是“坦然路過”。甚至於,對於他人行善,我們生出的不是感動,而是譏諷。在負面想象下,我們常會“真相不明,結論先行”:或曰,行乞者“大多是騙子”;或曰,行善者不過是作秀。

  可陸傑森的懿行,罔顧甚囂塵上的“騙子論”“作秀説”,讓我們無地自容。在彭宇案等掩體下,我們慣做“鴕鳥”,奉行見義不為的市儈哲學,還常以世道澆漓為由,來豁免自身的冷漠。相形之下,陸傑森“很傻很天真”——“就算被騙也會幫”,誠摯之態,讓你我汗顏,也映襯出道德虧空的尷尬。

  可堪尋味的是,有人説陸傑森“不了解中國國情”。當冷漠披上“國情使然”的面紗,當民眾將“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奉作處世法則,我們勢必陷入怪圈中:在吞下惡果時,也在種下惡因。對等尊重,是種樸實的道德書寫。在生活的共同體中,我們本就該相濡以沫。而人際依存鏈的完好,須建基於一個前提——愛心,不能淪為“奢侈品”。

熱詞:

  • 陸傑森
  • 新聞
  • 道德
  • 行乞
  • 心靈雞湯
  • 奢侈品
  • 鴕鳥
  • 新聞性
  • 現代快報
  • 新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