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山西晚報:“高考班打吊瓶復習”折射出的教育之弊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7日 11: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西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高考臨近,湖北孝感一中出現“吊瓶班”,該班很多同學邊打吊瓶邊復習。校方稱,學生打的是補充能量的氨基酸。(《山西晚報》,5月7日)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一個醫學常識為什麼反而會演變為輸液氾濫?高考班集體打吊瓶復習,固然看到了“輸液作用強見效快”,卻忽視了輸液的風險,這種“過度用藥”的情況只是短時間內的飲鴆止渴。

  實際上,對教育的反思由來已久,推行素質教育就是這種反思的一個結果,但卻始終無法顛覆由應試決定的“升學”所處的主導地位。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減負似乎陷入一個怪圈。

  素質教育政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最大希望還是取得好成績,考入重點大學,因而對應試教育仍情有獨鍾和戀戀不捨。當學校憑學生考分錄取,而不是憑學生素質錄取時,學生、家長以及為學校輸送生源的學校,自然會為了能進入高一級學校、或進入優質學校,投入大量資源。高考班打吊瓶復習,無時無刻不在警醒著我們,轉變教育觀念依然困難重重,增強學生體質依然任重而道遠。

  在“學歷社會”的宏觀背景下,應試教育表面上看起來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率,實際上,從較為長遠的角度看,是為了獲得學歷文憑,為了未來有一份優越的職業。筆者想説的是,考試本是檢驗和考查學生學習成績的一種手段,如果把它盲目地擴大化,或者把它當作檢驗和考查學生的唯一手段,那麼,它就可能演變成為制約和束縛人的一種工具,甚至可能誤導人們思想和行為。在任何社會中,教育的最終價值都不是為了培養考試能力強、考試分數高的人,而是造就適應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人。不難看出,實行素質教育的前提是弱化文憑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只有社會成材的標準多元化了,只有重能力而不是重考分成為社會常態,中國社會才可能走上素質教育之路。

  1936年,愛因斯坦在紐約州立大學舉行的“美國高等教育300週年紀念會”上,闡釋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它包含兩個層面:第一,具備獨立工作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為社會服務看作人生的最高目標。第一點主要解決個人的生活能力問題,第二點主要解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愛因斯坦主張“人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在當今中國這個功利主義被高度張揚的獨生子女時代,如何培養理想的“人”,愛因斯坦當年的目標,今天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熱詞:

  • 復習
  • 高考班
  • 學校
  • 教育過程
  • 輸液
  • 素質教育
  • 轉變教育觀念
  • 應試教育
  • 愛因斯坦
  • 吊瓶班